《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PDF电子书全8册,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出版。
為了提供研究中國兩千多年史學發展和歷代傑出史家生平及學術思想的寶貴史,為了發揮歷史學對推進當代社會進步和學術文化發展的作 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精心運作,編選出版了《中國古代史學家年譜》一書。年譜實為我國歷史著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傳統文化中富有特色的 一頊寶貴遺產。在年譜中,被記述的人,稱為譜主,一般是政治家、學者 或其他知名人物。撰寫年譜的人,則大多是知名學者,或是對譜主生平行 事很熟悉的弟子或後學。他們根據f知人論世j的原則,為了反映譜主事 業成就、思想變遷、師友交往、學術傳承等,往往要述及社會背景或各方 面有關的資料,如章學誠所說,『以譜證人,則必閲乎一代風教,而後可 以為譜。蓋學者能讀前人之書,不能設身處境,而論前人之得失,則其說 未易得當也。(《章氏遺書》卷二十一《劉忠介公年譜序》)因此閲讀 和利用年譜,確實對研究古代史家的學術造詣、著述風格,對於研究中國 史學的發展並吸取其成功經驗,對於研究學術之變遷以至歷史之演變,有 着多方面的寳貴價值。
《中國古代史學家年譜》共計收入年譜四十種,其撰成年代自宋朝至 於現代,資料翔實,體例謹嚴。譜主二十五人,即司馬遷、班固、魏徴、劉知幾、沈約、歐陽修、司馬光、袁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萬斯 同、查繼佐、張廷玉、全祖望、趙翼、錢大昕、畢沅、章學誠、邵晉涵、 崔述、徐松、姚瑩、黃遵憲、劉師培。有的著名史學家如魏源、梁啟超等 因已有單獨年譜出版,茲不再選入。本書另I特點,是力求所收史學家年 譜齊全,一些著名人物,如司馬遷的年譜有三種,顧炎武七種,歐陽修三 種,因各家所撰年譜各具特色,可以參稽補充,故概行選入。有些年譜的 版本較為稀見,特別是其中的抄本、油印本,更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將 它們匯為一編,影印行世,這不僅會使眾多查閲者、庋藏者頗稱其便,而 且必將對推進中國古代文史及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书目: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1册
太史公年谱
太史公系年考略
太史公疑年考
班固年谱
魏文贞公年谱
刘子玄年谱稿
刘知几年谱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2册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文忠公年谱
温公年谱 卷一至卷四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3册
温公年谱 卷五至卷六
宋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年谱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4册
宋司马温公年谱
袁枢年谱
黄梨洲先生年譜
顧亭林先生年譜
顧亭林先生年譜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5册
顧亭林先生年譜
顧亭林先生詩譜
顧亭林先生年譜
顧亭林先生年譜
三補顧亭林年譜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6册
王船山先生年譜
船山公年譜
萬季野先生系年要錄
查他山先生年譜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7册
澄懷主人自訂年譜
全謝山先生年譜
甌北先生年請
錢辛楣先生年譜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 第8册
倉山畢公年譜
章實齋先生年譜
—撕先生年饍
邵二雲先生年譜
崔東壁年譜
徐星伯先生事辑
姚石甫先生年譜
黄公度先生年譜
左盒年表
《中国古代史学家年谱》出版说明: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古往今來,許多歷史學家,竭其畢生精力’把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載之簡冊’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史學典籍。其數量之多,内容之豐富,以及記載之連續、體裁之多樣,都是世界各國所罕見的。我國歷史記載的長期延續,與歷代當權人物重視修史也有極大的關係。唐初李世民在詔書中說:『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之戒。……將欲攬前世之得失,為自身之龜鏡。j (《冊府元龜》卷五五四《國史部•恩獎》) 把歷史視為治國者的教材。至清代龔自珍更進一步說••『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滅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先,必先去其史。J (《龔自珍全集•古史鉤沉論》)則更認為史學關係到天下興亡、民族存滅了。
史學界通過學術探索和對二十世紀學術實踐的總;T已經獲得諸多 共識:我們應當自覺地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重視學史、修史、用史, 如此才能瞭解我們民族的由來,百倍珍視先輩們經過艱苦奮鬥、流血犧牲 得來的勝利成果,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如此才能更好地總結歷史上興 衰治亂的教訓,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認清前進的方向•,如此才能充分吸 取先輩們的智慧,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老一 輩歷史學家對此曾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從中得到啟 發。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多次講過發揮歷史教育的重大作用,他在 《中國史學史》第一册『敘篇』中說:『好多年來,經常有人問:學歷史 有什麼用處。我們研究史學的社會影響,可以說,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 先從個人說起,史學的用處可以開闊視野,增益智慧。從工作上說,可以 從總結經驗中得到借鑒。從更為遠大的地方說,史學可以從總結過去的基礎上,更好地認識現在,觀察未來,為人們指引一個理想的歷史前途。J 直到二〇〇三年元旦前夕,在先生辭世前兩個多月,這位已經九十I歲高龄、生病住院的著名學者所寫最後一篇文章《新世紀的展望》,仍然表達了他對發揮歷史學社會功能的新思考。他在文章中語重心長地說••『歷史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發展規律、民族特點以及歷代盛衰興亡之故的學問。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歷史知識的傳播有利於國家民族的相互瞭解,增進友誼,有利於國際間的和平,有利於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今天重讀這些話KT我們不能不深深感動!這裏強調歷史學要總結民族的特點和對促進各個國家民族的相互瞭解、增進友誼、促進人類和平作出貢獻,無疑是將當前世界局勢對史學工作提出的要求作了最新的概辑也是對歷史學發揮更大社會功用提出新的期传臺灣著名學者杜維運先生也曾深刻論述史學遺產的寳貴價值及其對於發展新史學的意義,他在所著《中國史學史》第一冊f自序j中曾說••『為挽救現代史學的危機,須自史學史的研究與撰寫起。發展兩千年以上的史學,是歷代史學家竭盡智慧嘔心瀝血所留下的 結晶。其實有真理處,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而永遠有其價值•,其因 時代變遷而價值轉變者,亦可就時代與史學的關係,測出史學消長的消 M……數千年史官及時記載天下事,是史學上的不朽盛業,優美的辭令, 經世的文章,屢見於史冊,豐富了歷史的内容•,《史記》文筆的恢宏,《漢 書》措辭的溫雅,無損於敍事的真實;《左傳》所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氣 氛,《通鑒》所表現出來的磅礴渾厚氣象,非用現代極為科學的電腦統計 與甚為時髦的結構學者的史學理論所能形成。凡此,足以說明史學不能以 現代為絕對,而睥睨千古。史學的進步,是靠累積的,由累積而創出新史 學。待新史學出,舊史學仍時時發揮其功能,為新史學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