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地方志
书名:宝祐仙溪志
卷数:全十八卷
作者:宋赵与泌修 黄岩孙纂
版本:宋宝祐四年(1258)刊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高清PDF电子版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11MB
页码:257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地方志,宝祐仙溪志,赵与泌修,黄岩孙纂。始修于宋宝祐四年(1258),次年修成并刊行。全书据刘克庄序称为十五卷,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则云四卷抄本,其卷数与今之存本相同,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黄真仲重订、田九嘉重刊时将卷数由十五改为四之故。此四卷统叙县、物产、令佐题名、人物、衣冠盛事五类四十二目。虽《铁琴铜剑楼书录》谓“其书记载甚略”,可是纂者能博征广采,去伪存真,为后世提供了有价值的地方原始资料。
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志书的内容从过去偏重于地理风物,而逐渐扩大到人文历史领域,并开始形成一套无所不包,统览古今的新型方志体裁。这一变化对后世方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宋代方志大都已失传。因此,《仙溪志》是目前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县志,可见其在全国地方志上的重要位置。
仙溪是仙游县的雅称。宋代方志常以雅称标名,如福州的《三山志》等。《仙溪志》成书于宋宝佑五年(1257),主修人是赵与泌,纂修人是黄岩孙。(元)田九嘉重修,黄真仲重订。与泌是武阳人,宋太祖十世孙,奉仪郎,宝佑二年(1254),知仙游县事。岩孙,字景传,泉州惠安人,迪功郎,宝佑二年,任仙游县尉。宋代邑人刘克庄特为此书作了序。刊年不详,后原版厄于兵燹。九嘉,河东人,元至正(1341-1368)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真仲,元至正时任仙游县提领。至正十一年(1351)二月,田九嘉偕副使朵儿只班按部莅县,邑士傅玉成以家藏本来贽,遂由黄真仲重订付刊,刊本亦不存。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有清抄本残卷,今归北京图书馆,为是志仅存孤本,计二册四卷。
宝祐仙溪志的卷数,据刘克庄序称为十五卷。但明《文渊阁书目》的十九则仅云“旧志,二册”,未言卷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谓:“四卷,钞本。”其卷数与今之存本相同。该目录又谓:“书作宝佑丁已五年,而进士题名及咸淳(1265-1274),景炎(1276-1278),后人次第增入,非原本矣;其书记载甚略,惟人物差详。”个中缘故,恐怕只能在重刊时找到答案。因为《仙溪志》的署名除题“黄岩孙编”外,还有一行“元兴化路仙游县务提领黄真仲重订”。黄真仲未详仕履,上述“进士题名”之“后人次第增入”,及卷数之由十五卷变为四卷,大概就是这位元代黄真仲重订时依次补入和并卷的。
宝祐仙溪志成书后,有过刊版,元代且有重订过。宝祐仙溪志分十门四十二目,约八万字。书首有刘克庄、陈尧道、田九嘉三序,书末有黄岩孙跋。但今只剩下四卷旧抄本,宝祐仙溪志内容包括卷一:叙县门分十九目(星土面势、道里、乡里、官廨、仓库(附税务、教场)、县郭、坊表、市镇、宸瀚、学校、学田祀田、社稷、风俗、户口、财赋夏税、产盐、夏秋二、料役钱、秋税);宝祐仙溪志物产门分十目(货殖、果实、花、草、木、竹、禽、兽、水族、药品)。卷二:令佐题名分四目(知县、县丞、主簿、尉);进士题名分二目(唐、宋)。卷三:衣冠盛事、仙释、祠庙、祠堂、冢墓五门。宝祐仙溪志卷四:人物门有唐及五代人物、宋人物二目。
其中,乡里目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定为四乡、二十六里,一一列出名称;县郭目记南宋绍兴十年(1140)知县陈致一始筑城浚壕,并记其后续有修建事;市镇目列出宋时枫亭等五市镇;学校目记咸平五年(1002)县学迁徙及以后历次修缮;社稷门记乾道六年(1170)知县赵公绸修社稷坛;户口目记绍熙三年(1192)、宝佑四年(1256)户口统计;财赋目记绍兴中版赋始定;货殖目记熬监、制糖、制纸、染料、织蕉布等;木目记蔡襄为转运使,命自大义渡直抵漳城夹通植松,作为道路建设设施的历史,颇足称述。令佐题名首记五代闽惠宗龙启时县令贾郁;进士题名首记唐乾宁元年(894)苏检榜进士陈乘,下迄南宋景炎元年(1276)太学推恩傅翘叔、傅腾辉,以后宝佑纂志二十年,当属黄真仲续补;衣冠盛事门记封王、宰相、高官巍科等;仙释门记何氏九仙等;祠庙门记何氏九仙及妈祖等;冢墓门记唐散骑常侍、宋蔡襄墓等;《人物》门记唐、五代郑良士等九人,宋蔡襄等六十三人。
宝祐仙溪志不仅是研究宋代仙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而且对研究我国宋代县志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莆仙沿海流传的女神妈祖也作了记载。同时,具有宋代方志风格严谨。文字简炼、内容翔实等特点,特别是“物产”一节,文笔清新,隽永可诵,堪称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当然,这部方志,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体例上标新立异,故弄玄虚,把山川形胜题为“星土面势”,科举进士冠以“衣冠盛事”等;又如《仙溪志》除了人物记载详些外,其他方面的载叙过于简约,使后人无法更多地了解到宋以前仙游一带的历史情况,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