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全20册)电子版PDF下载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全20册)电子版

年代:民国 (1911-1949)       出 版 人:故宫博物院

格式:PDG高清版                   容量:460.00MB

皇宋中興兩朝聖政   记南宋朝事,本书是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编年史著作,分类记载了两朝的君臣言行,是研究南宋政治史以及宋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稀见的史料文献,全书20册全,为民国故宫博物院委托商务印书馆据宋抄本影印,全书字体极其精美,可下真迹一等。

《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影印前言
    南宋史學承襲北宋,深受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影響,編年史體的著作最多。如李燾纂北宋九朝的史事為《續資治通鑑長編》,即多達九百六十卷,為空前的私人著作。李心傳記述高宗一朝三十六年的歷史名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也達兩百卷。其他的如熊克的《中興小曆(紀)》四十卷,李丙的《丁未錄》二百卷等,所修的都是本朝史,對當代人的言行是非功過,多能據事直書。對於不同的記載,亦加並列,置之於按語或注文中,以示不專主一家之言,其去取是極謹嚴的,展現了史家求真求實的精神。尤有進者,乃是在所著書之首細列引用書目,使後世學者了然其網羅宏博,體大思精。如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首列引用書目,除國史、實錄外,凡徵引野史及官文書多達兩百餘種,前賢著作未見有此。稍後陳均修《皇朝編年綱目備要》,亦列了二十多種官私著作,並附言云:「他有旁參互証者不盡錄。」其網羅會萃之功可以想見。更有用編年體修成史書,其卷首之目錄即依卷次及年次先後順列,查考已方便,但卷帙較多,欲查某事某人,就須逐年翻閱之,亦頗費時。為便於讀者查尋,依類書之編輯方法,先分門,再列事目,事目之下再分條,其下注明年份,則查尋就方便了。而且在各卷依年月日之序記錄史事,述及聖德之事,即在天頭標示條目,與總目所載者相同,其設想極周到,實在是修纂史籍方法上的一大進步,在此特舉出不著編人的《皇宋中興兩朝聖政》一書,就是最好的典範。
宋朝以仁立國,時時留心推行仁政,君臣常以過唐、越漢上追三代相期許。自太祖即位後就立下誓約:「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故優禮士大夫成為宋朝的傳統,繼體之君,也以師法祖宗為職志,祖宗所推行的政令為聖政,祖宗的一言一行皆是寶訓,必須一一編纂成專書,供繼體守成之君在經筵由侍讀一一進讀,並加闡發,以啟迪聖智。仁宗天聖六年(一0二八年)始詔儒臣李淑、馮元、宋绶等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寶訓》,明道元年(一0三二年)二月始成書,凡三十卷。至寶元二年(一0三九年)十二月,詔侍讀李淑再加刪整,以備來春進讀。至康定元年四月,淑先進讀第一卷政體、廳斷,次及於第十三卷以下將帥、邊防、夷狄等篇,因當時正與西夏作戰,最當早日提出討論。自仁宗以下至南宋理宗,《三朝寶訓》始終為宋諸帝經筵必讀的。至於聖政記,亦是專備帝王省覽和侍讀進讀的。始修於真宗天禧四年(一0二0年)十一月,由樞密副使錢惟演主之,名曰《天禧聖政記》。私撰的有石介所修的太祖至真宗《三朝聖政錄》,始於君道、英斷、謹惜名器,終於戒貪吏,凡十九篇,仁宗慶曆四年(一0四四年)曾在經筵進讀,使帝能體念太祖創業之艱難,太宗、真宗守成之不易,而知所惕勵。自仁宗至徽宗雖無聖政記,但在哲宗元祐年間,范祖禹修《仁皇訓典》六卷,徽宗大觀中張商英修《神宗政典》六卷,皆記述仁政大略。宋室南渡後,雖僅能保偏安之局,但在政令的推行上,仍依循祖宗成規,尚能維持一百五十年的政權。孝宗是一位賢君,聖德兼備仁孝,尤善於守成。當在紹興三十二年(一一三二年)六月受禪即皇帝位後,尊高宗為太上皇。曾詔告國人說:「凡今日發政施仁之目,皆得之於問安侍膳之餘。」其意是今後全尊太上皇意推行國政。乃詔修太上聖政,於乾道三年(一一六六年)閏九月修成六十卷,計九百零五條,名曰《光堯聖政》,孝宗御製序云:「夙寤晨興,兢兢業業,惟大猷是經,舊章是循。」當然是會時時觀覽的,孝宗也行內禪,於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二月禪讓於光宗,光宗尊孝宗為壽聖皇帝,即詔令日曆所修《壽皇聖政》,於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年)修成五十卷,凡六百四十一條。至寧宗即位後,曾詔秘書省寫高、孝聖政二書投進,於御經筵日讀數條,以為定式。今日傳世的《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原為六十四卷,起自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年),終於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年),共六十二年,編年紀事。通行本為早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之選印宛委別藏本,不著編人。總目於卷三十至四十五下皆注原闕,但細檢內文,卻只是在卷二十九第一葉注有原闕,第二葉行三己亥日記事,與不著編人《宋史全文》卷二十四孝宗乾道二年四月己亥條記事相同,則是此卷當為卷四十五,然自是年正月丙辰至四月丁酉之記事仍是全缺的,約計共存四十八卷,其他各卷亦有缺葉者。除此板本外,臺北“中央”圖書館尚藏有兩部,一為南宋建州刊巾箱本,存卷一至卷二十、卷四十五至卷六十四。另一部為藍格影印舊鈔本,存卷一至卷二十。在傅增湘所著的《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三中,也著錄了這兩種板本,在巾箱本下題記稱:「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欄,欄外標帝名及年號。眉間有提要語。諸儒議論低一格,人名書名皆陰文。卷首分類事目每半葉十行,門類三字大字占雙行。」注謂此為南潯劉承榦嘉葉堂舊藏。而另一抄本則為清盧文弨抱經樓藏書。前述高、孝聖政並沒有徵引諸儒議論,此彙編本當為寧宗時日曆所史官合二書為一者,乃增入《中興龜鑑》、《大事記講義》、史官及諸臣議論,其中引錄最多的為光宗時宰相留正的評議,故在書名上特加「增入名儒講義」六字。卷首之分類事目,大者為門,共區分為興復、任相、君道、治道、皇親、官職、人才、禮樂、儒學、民政、兵事、財用、技術道釋、邊事、災祥等十五門,門下再分目,目下列條。例如任相門,首列李綱,次及汪黃,以下為朱勝非、呂頤浩、范宗尹、趙鼎、張浚、秦檜,最後為秦檜後輔相,孝廟輔相,不再以相臣名諱分目。各條下各注年號及年次,在秦檜名下共列四百零六條,尤可見此人專政之久,陷害忠良之眾,為人君者自當引以為戒。在寧宗慶元中,韓侂冑專權用事,與秦檜不殊,觀其書法,頗有深意。
高宗一朝歷史,以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記載最詳,孝宗一朝尚無專書。劉時舉的《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五卷,載高、孝、光、寧四朝史事,其卷八至十凡三卷為孝宗,甚簡,類似《宋史、孝宗紀》,反不若《宋史全文》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七記載之詳。取《中興兩朝聖政》以校《宋史全文》,頗多相合,而且《宋史全文》書眉亦有提要語。《兩朝聖政》卷五十三淳熙元年正月及《宋史全文》卷二十六同一年正月,書眉皆有「責監司稽緩罪」及「教閱不許設酒」兩條,內文亦一字不差。且《宋史全文》亦徵引《大事記》及留正之議論,用雙行小字並較正文低一字,以示有別。但可從此了解當時人對特定事件或重要關係人的看法和評價,對後人治南宋史仍有參考價值。今日治南宋史者,不可不研讀這兩部書,現在重加影印《兩朝聖政》,特撰此前言以為之介。
丁亥夏日豐縣王德毅謹識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