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上下2册)PDF电子版下载

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上下2册)电子版

书名: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 竹堑社

作者:张炎宪,王世庆,李季桦主编

出版机构: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

丛书名称:史料丛书系列之一     出版时间:1993

格式:PDG高清                      容量:315.00MB

竹堑社,为台湾原住民道卡斯族的一支,为该族人口最多的一社。在汉人大量移民北台湾前,是新竹地区主要的居民。

清代以前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登陆大员,展开殖民台湾首页;汉人还未大规模开垦新竹,主要居民为台湾原住民道卡斯族。荷印公司于1654年统计竹堑社计有149户,523人。竹堑社当时分布于新竹香山、盐水港一带,与其他部落的酋长每年集会一次,向荷印公司殖民当局报告各部落的现况。
1661年(南明桂王永历十五年),郑军统帅郑成功接受荷印度公司通译何斌的建议,挥军进攻大员(台湾);郑将杨祖率领左先锋镇部队,于新港仔以及竹堑社一带登陆进行屯垦。几个月后,台湾中部的原住民部落联盟大肚王国起兵击败屯田于此的郑军,杨祖受伤率军退回大员。自此,汉人直到1711年以前,未能在新竹进行有效率的屯垦经营。
1681年,郑军为了抵抗清军攻台战争,积极修筑防御工事并征调各地的原住民;原住民反抗并袭杀通事抢夺粮饷,攻击往来汉商。郑克塽指派亲军陈绛,率军镇压各别反抗的原住民部落;各社原住民不敌转入山区,其中竹堑社人转入十八尖山、客雅山等丘陵地。后来部分原住民接受招降回到竹堑社,但原在新竹的眩眩社却可能没有再回来原来的领域。

建立竹堑社公馆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朱一贵反清,叛军由台湾南部一路北上,竹堑社头目卫阿贵率领七姓原住民壮丁支援清军立功,1758年台湾知府觉罗四明令全社按满族习俗雉发,并赐予钱、卫、廖、三、潘、黎、金等七姓。并兴建七姓祠堂,名曰“新社公馆”,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旁再列出“特封义勇为竹堑七姓化番”的七姓祖先神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皇帝御赐义勇可嘉匾额。
咸丰四年(1854年)闽粤械斗‎‎‎‎‎‎‎,新社公馆遭到祝融之灾。后捐地重建,号采田福地。时至今日,采田福地仍然是竹堑社宗族共同的信仰中心。
也因竹堑社协助清军剿判有功,清廷订屯番制,禁止汉人移民开垦番界内土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原住民之中不少为新竹地区大地主,汉人移民仅能向原住民承垦土地,以合股或是集资的方式成立垦号进行开垦。竹堑社族人的经济地位直到日治时期废除大租制,才真正的没落。

由竹堑迁往新社
清代,竹堑社由香山迁往今日新竹市区中心位置。朱一贵之乱之后,清廷逐渐重视台湾防务,1733年淡水厅移驻竹堑社,同知徐治民在聚落四周种植荆竹(竹城),并将城内的竹堑社原住民迁往北门外(湳雅),竹堑社新的所在地称为新社。[3]新社因竹堑溪时常泛滥,1749年新社再往北迁移,人口约400余人。原来新社的地方改称旧社至今。

逐渐汉化
竹堑社迁至新社后,前几代仅与社内七姓通婚,后逐渐与汉人通婚。日治时期,政府取消了竹堑社既有的一些土地权益,加上七姓内部不和等等原因,导致竹堑社势力衰退,传统文化逐渐失传,母语几乎完全消失。

竹堑社传统的祭祖活动称为田,祭祖活动每年两次,后又有了拜土地公、作尾牙以及汉族文化的清明祭祖及中元普渡。今日竹堑社祭祀公业的祭祖祀典,大部分已非传统原貌,改为客家化、道教化了。

张炎宪(1947年3月10日-2014年10月3日),日本东京大学博士,著名台湾史学者,2000年到2008年间任国史馆馆长,曾任台湾教授协会会长,台湾历史学会会长等职,2013年6月7日接任台湾社社长,于该职任内因心肌梗塞病逝。

传统的主流历史教育当中,充斥着帝王将相的兴衰,很容易让教学与学习的人,误以为历史不过是朝代更迭、朝名替换的陈年旧帐。然而,这似乎不是张炎宪眼中的历史研究,对他来讲,历史基本上应当充满了人性的抉择,以及对土地与人民的情感。在2003年的一次公开演讲当中,张炎宪这样解释他自己对台湾之历史教育的观点:
“我认为台湾过往的历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两个元素。一是对土地的感情,一是对真实人性的了解,或者说是真实面对困境或挑战的如何适应?这两方面的缺乏,当然与政治文化相关,但在整个社会逐渐迈向民主自由化时,应该针对这问题来修正。”
“这样的体悟,与我专攻台湾史后,想要追究与突破的问题有关 — 究竟如何能掌握台湾民众的观点,重新发掘台湾人的历史感情与历史世界?”
“我怀疑统治者的文献资料,虽然它们可以解开政策制定过程,与统治者心态的谜底,却无法刻划表达被统治者的心声。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与五O年代白色恐怖时代的口述历史访查工作,希望从民间的角度,找回那个世代台湾人的历史感情。(引自翁舒玫 2003)”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视野当中,张炎宪义无反顾地投入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湾独立运动”相关的口述史采访纪录中。以“二二八事件”而言,他前后出版了十本以上和该事件相关的口述史纪录(部份书目请参考以下的“主要著作”),而被某些人誉为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权威。以“白色恐怖”而言,他和“鹿窟事件”相关的两本著作,也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作品。至于久被忽略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个议题,更是由他创先在2000年出版两本和“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之参与者相关的口述历史访问纪录,堪称是这个领域的开路先锋。
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主持台湾历史的纪录与史料整理。在他担任国史馆馆长期间(2000-2008),该馆出版了许多过去国史馆一向忽略的台湾相关作品,例如系列出版《台湾民主运动史料汇编》、《台湾主权论述》、《二二八事件史料汇编(1-18)》、《雷震案史料汇编》(4册)、《二二八事件辞典》、《台湾劳工运动史料汇编》、《原著民族运动史料汇编》(2册)、《战后台湾政治案件案史料汇编》(13册)、《民主崛起—198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访谈录》(2册)···。同时他也主持国家卸任元首与副元首相关史料之纪录与整理,例如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及蒋经国照片的出版、李登辉的口述历史访谈:《见证台湾:蒋经国总统与我》、《李登辉总统照片集》以及《李登辉总统访谈录》的出版;使得国史馆的台湾史角色更为明显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