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共5部26册)电子版
作者:中国古籍总目编撰委员会
出版机构:上海古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
格式:PDF高清 容量:1.50GB
《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2009-2013年出版,是目前收書最多的古籍目錄,雖有不少錯誤,但瑕不掩瑜,可稱世紀工程、惠澤學林。经部2册,史部8册,子部7册,集部7册,丛部2册,共27册《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著并经写抄、印刷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地、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同时标列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名称。各部陆续付印告竣,随即推出全书索引。
《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出版工作会议2010年10月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总目》工作委员会主任、编委会主编杨牧之,编委会主编傅璇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岩,编委会副主编吴格,《经部》主编沈乃文,《史部》主编陈先行,《子部》主编徐忆农,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兴康、黄松(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编委会委员徐俊、鲍国强、李国庆、吴旭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张文斌,中华书局冯宝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祚唐等同志。编委会副主编暨《集部》主编陈力同志因故请假。会议首先由吴格同志总结了《总目》已出《史部》和《丛部》统稿工作的得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对《丛部》和《史部》在出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交流和总结。
对于后三部(《经部》、《子部》和《集部》)的统稿工作,吴格同志表示正在全力进行,并提出了相关需注意的问题。会上,与会人员经过认真交流和讨论,对后三部的统稿和出版工作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关于出版工作的流程。吴格同志将完成统稿的《经部》、《子部》和《集部》稿件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张文斌处;张文斌将稿件分交给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出三份清样,一份自己初审加工,一份交由分卷主编通读,一份交审读专家组审读;各方面意见统一汇总到吴格同志处,吴格同志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修订;修订完毕交由出版社编辑出版。
二、关于流程的时间安排。1.吴格同志整体完成后三部分统稿并将稿件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时间为2010年6 月下旬;2. 分卷主编审订和通读专家组通读时间为一个月,即7 月下旬将各自意见反馈至吴格同志处,出版社初审工作尽量在同期进行;3.8 月至9 月中旬吴格同志根据反馈的意见完成修订工作,将稿件陆续交付出版社;4.出版社付型时间为11月底,12 月完成后三部的印制出版工作。
三、关于编制索引事宜。1.出版方式:纸质索引;2.编纂方式:同时编纂书名索引和人名索引;3.出版时间:待2010 月11 月后三部稿件定型暨每个款目编号定下来即可以开始编纂,2011 年1 月完成索引的编纂工作,2 月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3 月完成索引的印制出版工作。
杨牧之同志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首先对各编纂单位和个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殷切希望今年能有条不紊地把后三部的出版工作做好,年底时将《经部》、《子部》和《集部》出版。待后三部出版后,在2011 年春节后召开《总目》编纂出版新闻发表会,宣告《总目》编纂出版工作的总体完成。
1、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十七万余种。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代流传的典籍,渐次由私人收藏转为公共收藏。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2、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3、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4、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著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5、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6、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由此提高《总目》编纂质量,促进了图书馆界与学术界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