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初编 18冊 (缺6册)电子版
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 初编(共12册)
出版社:花木兰文化
出版日:2012/09/01
文件格式:PDG高清 文件大小:560.00MB
为百年中国文学演变的过程、意义和文化功能提出新的解释
这是一套试图从新的角度—–民国历史文化的视角重新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丛书。
计划在数年内连续推出百余种相关主题的论述,逐渐形成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新的学术思路。
以往的文学史叙述中,说到民国往往是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且多以负面形象出现,这不仅因为新中国是对民国的否定,而且因为知识分子与文学—-尤其是左翼作家及其文学—-本来对现实就多持批判立场。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度过60 年华诞,我们应该拥有更大的自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正视民国史的历程,将民国史的视角引入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梳理与评价现代文学,这样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历史面貌,彰显现代文学学科的成熟风范;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后人。──张中良《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
在古中华文化之外,两岸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且更为现实的纽带:1912 ~ 1949 年的中华民国。这条纽带,由于种种政治意识形态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人所慎言,甚至讳言。
今天,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主编的《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号召起一批学者进行「破冰」式的研究。一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全新研究领域:「民国机制」,从民国文化角度重新审视和梳理现代文学,为这一学科带来全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亦从「文化」角度正视「民国」历史,重拾两岸的精神纽带。
作为两岸精神纽带的「民国文化」,不是一个政府也不是一个政党,而是一个特定时期中国人的吃穿住用行,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说所感,所施所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第一次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中国现代文学记录了这个时代,塑造着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同时这个时代也滋养塑造着中国现代文学。民国文化之于现代文学,正如土壤之于树木,不可分割。
然而,由于政权更替,大陆的学者们往往慎言「民国」;在台湾,由于政治斗争,民国文学曾一度差点儿被划归为「外国文学」。
因此,《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极为可贵,学者们抛却政治立场,从「文化」角度正式肯定了「民国」与现代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从方方面面探讨了民国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有政治文化(张中良《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经济文化(李怡、布小继《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教育文化(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李斌《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地域文化(张洁宇《「文化古城」与「京派」诗歌》(1912 ~ 1949))……。
我们惊喜地看到,仅仅还是《初编》,就已出现如此多元且精彩的研究专著,相信日后,该丛书的《二编》、《三编》、《四编》……将推出更多优秀的专著,将异彩纷呈的民国文化图景展现于我们面前,亦为现代文学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书目:(绿色部分为缺册)
第 一 册 张中良: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
第 二 册 李怡、布小继: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上册)
第 三 册 李怡、布小继: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下册)
第 四 册 李今:意义的生成–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细读集(上册)
第 五 册 李今:意义的生成–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细读集(下册)
第 六 册 张洁宇:「文化古城」与「京派」诗歌(上册)
第 七 册 张洁宇:「文化古城」与「京派」诗歌(下册)
第 八 册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第 九 册 杨华丽:「打倒孔家店」与「五四」—-以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为中心(上册)
第 十 册 杨华丽:「打倒孔家店」与「五四」—-以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为中心(下册)
第十一册 王玉春:空间与对话:「五四」报刊通信栏目研究
第十二册 颜同林:母语与现代诗(上册)
第十三册 颜同林:母语与现代诗(下册)
第十四册 胡安定:民国文学发生期的鸳鸯蝴蝶派研究
第十五册 张武军:民国语境与左翼民族话语考释
第十六册 傅学敏:1937 ~ 1945:「抗战建国」与国统区戏剧运动
第十七册 李斌着: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1912 ~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