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全9集)电子版
作者: 史念海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2
格式:PDF清晰版 容量:597.00MB
自1963年9月,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著作《河山集》在三联书店出版后,在80-90年代,《河山集》著作又得到连续不断地出版,到1998年7月,一共出版了八集同名著作。而第八集是史念海先生亲手编定的著作,至中华书局出版时易名为《中国古都和文化》,已在1998年7月面世。史念海先生于2001年3月逝世后,在2006年12月,《河山集》(九集)著作又获得正式出版。据王京阳先生“后记”所述,“这本《河山集》第九集是先外舅史念海教授生前亲自编定的”。
本集所收入的论文,除《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一篇发表于1981年外,其余均发表于90年代,甚至是发表于90年代后半期,是史念海先生晚年学术研究工作的集中体现。这些论文保持了史念海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和风格,多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农业区域、都城发展、地形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插图丰富。尤其是作者至今未曾出版的《西安历史地理》著作,在这里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章的内容。
史念海(1912-2001)先生《河山集》全九集簡目
第一集,三聯書店,1963年9月。
石器時代人們的居地及其聚落分佈
古代的關中
春秋時代的交通道路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的分佈
釋《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的“陶爲天下之中”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
戰國至唐初太行山東經濟地區的發展
秦漢時代的農業地區
開皇天寶之間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農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長江下游農業的發展
三門峽與古代漕運
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
後記
第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5月。
白壽彝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上篇)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下篇)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下切
論涇渭清濁的變遷
周原的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
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徵
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後治河的方略
論《禹貢》的著作年代
與辛樹幟先生論《禹貢》書
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跡的探索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跡探索記
第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楊向奎教授序
自序
由地理的因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發達的原因
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佈地區的變遷
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農林牧地區的分佈及其變遷
戰國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經濟的變遷和發展
黃河中游森林的變遷及其經驗教訓
論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失調及其影響
論黃土高原的治溝和治水
陝西地區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
論濟水和鴻溝
周原的歷史地理與周原考古
洛河右岸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跡的探索
編後
第四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譚其驤教授序
自序
陝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陝西北部的地理特點和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
關中的歷史軍事地理
秦嶺巴山間在歷史上的軍事活動及其戰地
論戰國時期稱雄諸侯各國間的關係及其所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婁敬和漢朝的建都
函谷關和新函谷關
論雁門關
與代縣友人論雁門關書
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
直道和甘泉宮遺跡質疑
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秦直道書
再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直道書
壺口雜考
秦漢時期國內之交通路線
再論關中東部戰國時期秦魏諸長城
後記
第五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周立三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
森林地區的變遷及其影響
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及有關的一些問題
新秦中考
河南浚縣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
隋唐時期重要的自然環境的變遷及其與人為作用的關係
論唐代前期隴右道的東部地區
河西與敦煌
開元天寶時期長安的文化
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佈
唐代前期關東地區尚武風氣的溯源
隋唐時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認識的再擴大
編後
第六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胡厚宣教授序
自序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
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
胡渭《朏明學案》
閻若璩《潛邱學案》
王靜安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貢獻
論王靜安研治歷史地理學的方法
唐代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
中國古都學芻議
論地名的研究和有關規律的探索
以陝西省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律
論兩周時期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
隋唐時期黃河上中游的農牧業地區
唐代河北道北部農牧地區的分佈
藍田人時期至兩周之際西安附近地區自然環境的演變
漢中歷史地理
編後
第七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何茲全教授序
自序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
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
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
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
唐代原州的木峽關和石門關
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佈及其歷史軍事地理
《秦長城與騰格里沙漠》跋
酈道元與其《水經註》中所記的高闕
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十六國時期各割據霸主的人口遷徙
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佈
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
論戰國時期的“插花地”
論唐代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
陝西在秦漢時期歷史中的地位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
第八集,《中國古都和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7月。
序(李得賢)
自序
中國古都學芻議
中國古都概說
中國古都形成的因素
中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中國古代都城建都期間對於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響
中國古都和文化
論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
中國古代都城的蕭條與破壞
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變遷
唐代長安和洛陽
《中國古都研究》序
第九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
釋《禹貢》雍州“終南惇物”和“漆沮既從”
司馬遷規劃的農牧地區分界線在黃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響
黃土高原的演變及其對漢唐長安城的影響
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
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
唐長安城外龍首原上及其鄰近的小原
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
最早建置都城的構思及其對漢唐諸代的影響
先秦城市的規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撰著淵源
鄭韓故城溯源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興起
漢代長安城的營建規模
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漢代零陵郡始安縣城址芻議
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
論歷史地理學與方志學
再論歷史地理學與方志學
論陝西省的歷史民族地理
《西安歷史地圖集》後記
後記(王京陽)
史念海(1912~2001)先生,字筱苏,山西平陆人。史念海先生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历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兰州大学副教授、西北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和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唐史研究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
史念海先生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受顾颉刚引导,开始致力于沿革地理研究,1937年即与顾颉刚共同署名出版《中国疆域沿革史》。此后着力探讨突破传统的沿革地理的研究范畴,使其转变成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写成《中国历史地理纲要》,标志着基本建立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论著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兼及方志学、地名学、古都学、地理学史和古籍整理等,均卓有建树。其中对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最为引人嘱目。
史念海先生治学强调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大力倡导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张从现实问题出发切入研究课题,所研究的问题要有益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著作除上述外主要有《中国的运河》、《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中国古都和文化》、《唐代历史地理》、《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方志学刍议》、《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史念海先生收录在《河山集》中的论文,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