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1-26辑)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国际汉学(第1-26辑)高清电子版

书名: 国际汉学                        作者: 任继愈、张西平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2009

格式:PDF高清                              容量:725.00MB

本丛刊系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王西平先主编的一套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最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期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国际汉学大会国际汉学,指中国学研究全部范畴,具体表现“在各国及其公民之间或中间、关于各国的交往、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参加、两个或更多国家共有的汉学存在研究格局(日不落语)”。国际汉学,包括世界汉学和国内汉学两部分。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二战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二战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使中国研究重归旧途。由此“带来的四裔偏向,既表现为研究方面,更在于研究方法 ,从而导致该领域的表面繁荣与潜伏隐忧(引用网络资料)”。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后来居上,战前的国际汉学界却几乎是法国的一统天下。1920年代留学法国的李思纯一言以蔽之曰: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  国际汉学,由域外到本部学说的确立。本世纪初的国际汉学泰斗沙畹(Edouard chavannes)认为,中国学是由法国传教士所开创,并由法国学者雷慕萨(Abel Remusat)与儒莲(Stanislas Julien)等人所组成的一门科学。傅斯年则称:”中国学在西洋之演进,到沙畹君始成一种系统的专门学问。” 沙畹以后,西洋中国学的大师分为巴黎与瑞典两派,而后一派的台柱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学术渊源仍是师承沙畹”。此外,在苏俄、美国汉学界位居显要的阿列克(V.M.Alexeif)和叶理绥(S.Eliseeff),也是巴黎学派的弟子门生。因此戴密微(M.Paul Demieville)说:”中国学在西方,在骨子里仍是一门法国的科学。”留法社会学者杨 亦称:”‘中国学’不仅是一门西洋的科学,而且还几乎可以说:它是一门法国的科学。” 领导巴黎学派正统的伯希和(Paul Pelliot),自然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祭酒。  国际汉学,成为欧洲本国学术的一部分,体现于:  1、学者的专门化。“从前欧洲研究东方学的人,大半是‘海关上的客卿’、‘外交机关的通事翻译’或‘传教师’出身,本人既不是严格的科学家,也不是素来即有志研究东方学问,所以他们初期的著作,比较本国的学者,往往稍欠精确。比方史料来源的批评,鉴定史料的可信程度,在德国自尼博尔(B.C.Nibuhr)、栾克(L.von.Ranke)以后,史学家对史料的来源、记载、口传、与古物的分别,清清楚楚,一毫不苟。对于记载是原形抑或副本(外部的批评),著作人是否愿意报告实事(内部的批评),都是慎加选择,宁缺疑,不愿轻信。(引用资料)”。1919年1月,法国总统在商业地理协会印度支那部演说时称:“法国研究中国,已自从来之散漫状态中成为一般学术上之正统,而认为一科;是故研究中国者,正所以为法国之学术。”。  2、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傅斯年在高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40年)序言中说:“高本汉先生之成此大业固有其自得之方法,然其探讨接受吾国音韵学家之结论,实其成功主因之一。”。高氏晚年称:”我毕生从事中国文化的著述,只有爱护本国文物历史而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是真正的知音。”  国际汉学,研究趋向由单纯四裔进而沟通中外,表现有三:  一、对中国文献的理解力提高,重视程度加强,中外资料会通比勘。  二、与中国学者的联系交往增多。  三、开始研究纯粹中国问题。  国际汉学-“治中国学”:  1、目录学与藏书。  2、实物的收集。  3、与中国学者的接近。  国际汉学-欧洲“汉学态度”:将中国文明作为与印度、埃及、希腊罗马文明并驾齐驱的世界文明之一,视为纯粹学问的智的对象,以法国为代表;从本国的政治、贸易等实际利益出发,英、德、俄为典型。 国际汉学:日本京都学派与巴黎学派相呼应,是时塞外民族史料层出迭现,西域研究盛极一时,狩野直喜在宫崎市定赴欧留学之际告诫道:敦煌研究也要适可而止。或许西方学者以为日本人只对敦煌有兴趣。  国际汉学——法国汉学研究所。戴仁(Jean-pierre Drege)法国高等实验研究学院教授、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兼该院与国家科研中心合辨的中国写本、金石图像研究组主任。法国汉学研究所IHEC创立于1920年3月,当时由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总统最高层赞助。它于1921年被承认为”公益”性组织之前,曾获得过普通民事社团的地位。它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保罗·潘勒维(Paui Painleve)部长。其目的是发展法中之间的多种文化关系,为此而要通过多种手段,包括组织对古代和近代中国的高等研究、创办一座汉学图书馆和出版重要的汉学著作。法国的这个社团也是借助出自中国在义和团事件之后每年支付的庚子赔款为基金。法国汉学研究所最早由保罗·潘勒维主持,其第一任所长是葛兰言(Marcel Granet),直到他于1940年逝世为止。伯希和(Paul Pelliot) 继任了他,直到1945年为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在此后数年间,由于巴黎大学的资助,汉学研究所才得以运行。战后,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领导该所的工作。在戴密微 (paul Demieville)的帮助下,他力求获准将该所正式归并巴黎大淡。直到1959年,这种归并才被获准。该所享有一笔正常预算,当时设在巴黎索邦大学(Sorbnne,即巴黎大学),该所的领导职务被委托给了韩百诗 (Louis Hambis)。1968年,经过对法国大学的广泛调整之后,汉学研究所被置于法兰西学院的监护之下,设立在亚洲会馆那比较宽敞的场所。它与其他同类机构共享这一设施,诸如日本学研究所和印度文明研究所,它们同样也附属于法兰西学院;但那裹也有各种亚州研究机构,如法兰西远东学院。法国汉学研究所此后又相继由吴德明(Yves Hervouet)和侯思孟(Donold Holzman)主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89年,汉学研究所于这一时间与其他亚洲研究所一并被安置于它今天所处的新所址。当时由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主持到1992年,然后将其位置传给了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和戴仁(Jean-Pierre Drege)。法国汉学研究所自创立到60年代末,其主要活动之一便是在多种领域中教学,诸如语言、文学、宗教、艺术和历史。汉学研究所获得了法国与中国最优秀专家们的协作。汉学研究在大学范围内取得了发展,先在巴黎大学,后在波尔多和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Aix-En Provence)设立专门讲座;汉学在重要的高级教育机构的范围内也获得了发展,诸如高等实验研究学院、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或者是国立现代东方语言学院。这种发展导致了汉学教学活动向新结构的方向发展。汉学研究所的另一项活动是出版学术著作。自1934年以来,该所于其《汉学研究所文库》中,共出版了大批法文汉学著作,至今已出版29卷,其中列有沙畹(Edouard Chavannes)、白乐日(Etienne Balazs)、戴密微、戴何都或石泰安(Rolf·A·Stein)的著作。此外还有一套《通检和书目》丛书。自1975年以来,又出版了一套叫作《汉学研究所论丛》的丛书,旨在发表优秀博士论文或同等水平的著作,现已出版了6卷。现在的出版进度是每年两卷。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提及以下几种。  《汉学研究所文库》中有:  《中国–名士族的轶事形象》,杰溺(Jean-pierre Diny)著(1983年)。  《敦煌的借贷文书》,童丕(Eric Trombert)著(1985年)。  《汉学研究所论文丛》中有:  《数学、星辰、植物与内脏》由魏丕信和伊莎贝尔·昂(Isabelle Ang)主编(1994年)。  《中国的变化观念和感受》,由艾乐桐(Viviane Alleton)和阿列克谢·沃尔科夫(Alexei Volkov)主编(1944年)。  汉学研究所的第三项重要活动(也可能是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项)是维持该所图书馆的运作。汉学研究所的藏书是自该所创建以来,通过逐渐获取而组成的。50年代,通过刚刚运回国内的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的特藏,该图书馆的藏书量大幅度地增加。从此之后,这两批特藏集中在一起了。现在,全部藏书共包括近10万部著作,也就是近30万册书。该图书馆向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们开放。此外,该图书馆利用与亚细亚学会图书馆相毗邻的有利地位。法国亚细亚学会是一个”被称认为是公益性”的学会,创建于1833年。亚细亚学会图书馆藏有大批汉学书籍,特别是由沙畹、马伯乐和戴密微遗书中的重要藏书。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每年增加近2000卷书,尚且不计偶尔出现的遗赠。例如,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一次就向法国汉学研究所赠送1000多部著作。法国或外国的私立基金会也时而帮助增加其藏书量。该图书馆共拥有600多名注册读者经常出入。如果说其古籍藏量不非常丰富的话(因为那裹未收藏任何明代之前的著作),那么其藏书中却包括相当多的一批方志。尽管预算有限,使它无法获得范围更大的系列图书,但法国汉学研究所图书馆仍为欧洲最重要的汉学图书馆之一。  国际汉学——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萧瑟 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候选人。在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隶属于东方学和古代文化研究学院的汉学系,是一个年轻的系科。它的古代汉学专业建立于1962年秋冬学期。根据德国的大学体制,教授是一切教学和行政活动的中心。任何一个系科专业的建立,均以教授职位的设置为标志。主任教授(C 4级)为当然的系主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首位主任教授为鲍吾刚(Wolfgan Bauer,1930)博士。它于1971年完成的、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的著作《中国人的幸福观》,已经在若干年前被译成中文出版。1966年,鲍吾刚应返回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慕尼黑大学任汉学教授,他的继任者为德博(Gunther Debon,1921)教授。德博以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德经》的翻译而知名。他于1986年退休。瓦格纳博士(R.G.Wagner,1941-)于1987年成为古代汉学专业的第三位主任教授。此前,他曾多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访问研究和客座讲学。他的主要研究》(1982)、《中国当代新编历史剧–四个实例研究》(1990)和《服务行业之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92),以及即将出版的《正始时代的语言学、哲学和政治学:王弼与老子》;后者是他长达20年专题研究的成果,这一研究使他以”王弼专家”在西方汉学界知名。1993年,他荣获德国科学协会颁发的莱布尼茨奖金,在为获得这项德国最高学术奖的第一位汉学家,也为海德堡大学汉学赢得了荣誉和财源。1986年,海德堡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建校600周年庆典。巴登–符腾堡州政府作为大学的主管部门所赠送的礼物之一,是一个现代汉学的主任教授职位。1989年,赢得了这个新的教授职位的魏格林博士(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l,1955-),是第一位以现代中国研究为教授论文内容的德国汉学家、也是当时在德国人文学科领域裹最年轻的女教授。她曾有若干年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20世纪中国文学和近代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关系。她以中共党史编纂的专家而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其代表作为《当代中国的党史编纂学:类型,方法,主题和作用》(1984年),以及《”史”与”论”:当代中国的史学方法研究》(1988)。1994年,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又设置了一个关于社会和经济史方面的非主任教授职位(C 3级),由来自荷兰的汉学家田海(Barend J.Ter Haar,1958-)获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民间宗教和秘密社会,并撰有相关的专著《中国宗教史上的白连教》(1992)。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部新著《《天地会:事实和神话》,并正在撰写《食人主义》一书。至此,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已经成为德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设有3个教授职位的汉学系之一。建系34年来,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培养了20多名博士和百余名硕士,其中至少有4位已经在德国的大学中担任汉学教授。  汇集海德堡大学的汉学、日本学和东亚艺术学研究成果的”海德堡东亚学丛书”,在西方汉学界颇具影响,魏格林教授为主编人之一。  1,古代汉学专业:所谓”古代汉学”或日”古典汉学”,指的是以上古至清末这一时间跨度为对象的中国研究。瓦格纳教授开设过的课程中,可以举出《文本与注释》、《(论语)的解读历史》、《”地狱”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等。他已经培养出了5名博士和30多名硕士,目前指导着4名正在撰写教授论文的博士和约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布拉格举行的欧洲汉学年会上,瓦格纳教授率领的阵容强大的”海德堡代表团”,提交了9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者们的瞩目,显示了海德堡在欧洲汉学地图上的不可忽视的存在。  2,现代汉学专业:”现代汉学”这个概念为海德堡大学所首创,其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1840年至今。魏格林教授认为,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现代汉学专业的特点是:第一、在教学和研究中多方面地涉及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现象,而以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学为重点;第二,在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同时,也在各方面兼顾台湾和香港;第三,不仅研究国界线之内的中国,也注意到无时不处于与外国的各种关系之中的中国。  图书馆成为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最大组成部分,配备了专职的馆长和馆员各1名以及若干兼职的学生助理,其工作被置于瓦格纳教授的直接领导之下。目前全系的室内面积共约3300平方米,图书馆占用了约2000平方米。全年图书资料经费10万马克,年均购书约8000册。目前,这一经费数额遥居全德30余个汉学系之冠,购书量居于海德堡大学各系之冠(全校各系年平均购书量50-500册)。截止1996年6月为止,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藏有中文图书80000余册,西方图书26000余册,已进入全德各汉学系藏书量的前3位。此外,还订有450种现期期刊、18种中文报纸,并收藏有2500种过刊和700部左右的中国电影录像带,以上4项数据均列欧洲汉学界首位。  汉语预备班:由魏格林教授主持创辨并直接领导的汉语预备班,配有5名专职语言教师和4名来自中国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实行为期1年(含假期)的现代汉语强化教育;其间伴有关于中国概况和汉学资料检索等基础课程。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汉语预备班,已经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而名扬全德。1994年,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向海德堡大学汉学系颁发了”大学教育大奖”,以表彰汉语预备班在教学形式上的创造及其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汉语预备班不懂是汉学系所有新生们的必经之路,而且也为日益增多的只打算学汉语、不准备日后成为汉学家的人士们提供了机会。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在西方的汉学研究机构中,那不勒斯东方大学(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前身是意大利传教士Matteo Ripa建立的中国学院(Collegio de Cinesi),1732年4月7日得到教皇克莱门七世的正式确认。起初的中国学院,主要致力于招收和培养中国青年,向他们讲授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教义,以便进一步在中国传教,并加强商业联系。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一直被视为意大利的汉学研究中心。她设有人文学院、政治学院、现代语言学院和伊斯兰研究学院,承担主要教学工作;此外还有一些系所,承担研究工作。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考古学及艺术史、地理学、政治学、外国经济、以及数十种东西方语言,是其主要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在该大学任职的几位著名汉学家,如高察(Filipo Clccia,1934-1997)、兰契奥蒂(Lionello Lanciotti)、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等,不仅为西方汉学界所瞩目,也与中国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1992年,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罗马的”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所”合作,创办了汉学研究学刊《明清研究》的主旨是对前现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进行深层研究,并由此贯通汉学与西学的研究领域。《明清研究》的主编是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史华罗教授,他的同事兰契奥蒂教授(Lionello Lanciotti)和威尼斯大学的萨巴蒂尼教授(Mario Sabattini)为副主编。史华罗教授出生于1943年,1966年在罗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历史专业教授,并兼任《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第五卷主编,欧洲汉学研究学会理事。意大利汉学研究学会理事。他的主要研究是15-19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已出版十几部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其中《明清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等,曾在港台被译为中文。从《聊斋志异》的二、四两卷入手,并对其中有关情感表达和情感评价的语汇进行?尽性的归纳和分析。这项研究将通过一种多视点的读解,有助于人们去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的情感世界,重新审视这一”靶式化”了的私人生活和精神过程。史华罗教授已多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学者进行合作。关于《聊斋志异》的素材整理结束以后,这项成果的出版,将在总体上代表目前意大利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
文史新探
汉学的生命力 ………………………………………………………………… 任继愈
《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
春秋三传尊桓论 ……………………………………………………… (台湾)周何
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 庞朴
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 (日)谷川道雄
李凭 译  孙耀 校
汉学家专页
冯友兰先生年表 ……………………………………………………………… 蔡仲德
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 (德)汉克杰
附:鲍吾刚著作要目
中国文化在世界
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 (法)维吉尔•毕诺
耿昇 译
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 (美)艾特蒙•莱特
李文昌 译
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 焦树安
《金瓶梅》在法国 …………………………………………………………… 王丽娜
敦煌学研究
敦煌学与日本人 ……………………………………………………… (日)池田温
陈汉玉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
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 (法)谢和耐 方骏 译
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 沈清松
宗教与文化
《浮屠经》考 ………………………………………………………………… 方广錩
禅镜 ………………………………………………………………… 薛华 杨煦生 译
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 张国风
考古新篇
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
瀚滪 译 陈公柔 校
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 俞永炳
近思录
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 陈原
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 张西平
汉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 张平
德国汉学概述 ………………………………………………… (德)巴巴拉•霍斯
魏建平 译
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 (俄)李福清
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 岳岩

汉学发达史
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 (法)雅克•布洛斯
李东日 译
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
——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 翟灿 译
汉学研究机构介绍
“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 (美)李珍华
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 (法)郭丽英
《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 ………(德)弥维礼、李然 游心 译
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
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 …………………………王启元 编译
图书评介
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 ………………………沐平
“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
——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
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 ……………………………………………普•杜阿拉
谢萌珍编译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
——《宋明理学史》……………………………………… 西梓
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  李崇安
编后

《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
文史新探
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 李学勤
郑玄的易学 …………………………………………………………………… 余敦康
元好问述说 ………………………………………………………… (日)小栗英一
李凭 译
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 陈居渊
读《南冥集》新得 …………………………………………………………… 汤一介
汉学家专页
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 王邦维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 ……………………………………………………… 耿 昇
中国文化在世界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 严绍璗
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 郑天星
中国思想史研究
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 姜国柱
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 ………………………………………… 王 健
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 杨煦生
中西文化交流史
《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
万明 译

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 (美)霍• 林斯特拉
万明 译
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 (德)埃• 斯普林格
张志文 译
宗教与文化
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 许理和
吴虚领 译
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王 卡
台湾佛教暮课诵 ……………………………………………(德文) (德)弥维礼
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 余蓓荷
顾犇 译
近思录
“取精用宏,含英咀华”
——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 ……………………………张西平
汉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 李东日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 曲英杰
汉学研究机构
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 (法)谢和耐
耿昇 译
图书评介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 顾犇
《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 唐煜
编后

《国际汉学》第3期
文史新探
《坛经》版本刍议 李申
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 (周晋)译
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 罗小东
汉学家专页
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 乌云毕力格
往者寥寥 来者了无
–记徐梵澄先生 孙波
中国文化在世界
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 王晓平
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
中西文化交流史
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 耿 升译
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 张西平
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 耿 升译
关于甘英西使 余太山
西学东渐史
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 任大援
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 田默迪
宗教与文化
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 方则之
中国伊斯兰教说林 秦惠彬
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
{日}木村清孝 辛 岩译
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
{美}罗杰•T•艾米斯 汪桂平 译
近思录
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
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 王健
汉学研究进展
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
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 史睿
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
项目 方维规
民俗学研究
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 简 涛译注
汉学发达史
《中国回忆录》前言 郑德弟 译
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
{荷兰}包罗史 王筱云 译
汉学机构介绍
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 张晓慧 译
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 张桂贞
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
书评及书目
《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
{意}廖内洛•兰乔蒂 马 琳 译
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 李伟
《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
第三辑英文目录 辛岩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

《国际汉学》第四期
文史新探
要重视中学西传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
中国文化属于世界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 程德祥等 译)
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
汉学家专页
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
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
中国文化在世界
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
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
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
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 [法」柯孟
中国思想史研究
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
西方早期汉学史
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
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
中国文学
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
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
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
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 牛来颖译
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
中西文化交流史
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 陈怀宇 译)
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 耿昇
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 杨双杨译
《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
汉学研究进展
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 高建平 李明译
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 辛岩译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 马琳 译
德国的满学研究 (黄淑娟)
英文目录(辛岩译)
《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
编后记
《国际汉学》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

汉学一家言
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 任继愈
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 严绍璗

“汉学”杂谈 ………………………………………………………………… 高建平
十年甘苦寸心知 ………………………………………………………………… 刘东
汉学家专页
高罗佩研究 ………………………………………………………… (荷兰)伊维德
程瑛 译
史华罗小传 …………………………………………………………………… 吕滇雯
西方早期汉学史
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 廖大珂
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 (法)白晋
杨保筠 译
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 (法)巴多明
朱静
日本当代汉学研究
北魏的镇人 ………………………………………………………  (日)直江直子
李凭 译
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 (日)山田庆儿
康小青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
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 沈福伟
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 彭林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 (美)孟德卫
莉苇 译
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 余三乐
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 曾丽雅
中国文化在世界
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 吴泽霖
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
耿昇 译
汉学研究进展
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 (丹麦)柏思德
李明 译
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 简涛
纪念澳门回归
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 黄鸿钊
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 黄晓峰
书评与书介
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
(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   胡志宏 译
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 虞万里
《数里乾坤》自序 …………………………………………………………… 张德鑫
汉学机构介绍
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 张东书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
汉学一家言
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 阎纯德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 方骏
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 程裕祯
汉学家专页
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 (法)谢和耐                                耿昇 译
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 张东书
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 廖育群
西方早期汉学史
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 (葡)多默•皮列士
何高济 译
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 高倩
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 汤开建
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 张西平
中西文化交流史
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 王振泽
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 (美)唐纳德•帕拉贡
辛岩 译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 (美)梅维恒
张国刚 陈海涛 译
《红楼梦》中的命名 …………………………………………… (美)米切尔•扬
杨春 译
中国科技史研究
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 (澳)何丙郁
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 (日)山田庆儿
康小青 译
《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 (奥)雷立柏
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 王扬宗
宗教研究
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 (法)傅飞岚
徐克谦 译
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 ………………………………………(美)罗德尼•L•泰勒
魏长宝 译
国际汉学研究史
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 李明滨
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 姚宁
汉学机构介绍
捷克东方研究所 ………………………………………………………………… 姚宁
汉语研究
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 许光华

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 缪小放
书评与书介
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 侯旭东
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 杨保筠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
汉学一家言
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 ……………………………………………  张西平
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 周发祥
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 柴剑虹
汉学家专页
辛勤地耕耘 不倦地开拓   ——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   张桂贞
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   ——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   徐家荣
经典的发现与重建             ——孙康宜教授访谈录  张宏生
中国文化在世界
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 (法)戴密微 耿昇 译
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 ………………………………(德)傅吾康 陈燕 袁媛  译
欧洲汉学史简评 ………………………………………… (德)傅海波 胡志宏 译
中国思想史研究
“道”之分疏: 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 (美)严守诚 孙波 译
“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 包伟民
法国汉学史
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 刘进宝
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 靳剑
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
—-《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 (丹麦)K.龙伯格 马晓东 译
俄罗斯汉学史
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 阎国栋
《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 杨士毅
中西文化交流史 ……………………………………………(美)魏若望余三乐 译
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 (芬)方海 唐飞 译
中国文学
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
《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 (美)派屈克•韩南 徐侠 译
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
——(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 罗小东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
——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魏崇新
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 顾钧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为何研究契约 …………………………………………………(美)韩森 余欣 译
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 余欣
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  ——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 (日)高桥正 朱敬 译
汉学书评
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 聂德宁
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 王宗昱
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 王志平
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
—-《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 (加)戴高禄 李晟文
汉学机构简介
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 ………………………………………………  杨春
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 李晟文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 卢燕丽
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 …………………………………………… 陈燕
附录
《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
《国际汉学》征稿启事
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
《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8辑) 目录:
汉学一家言
汉学发展前景无限 任继愈
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李学勤
汉学家的文化血统 陈跃红
汉学家专页
史华兹的学术理路 程钢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 钱婉约
汉学史研究
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 李明滨
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贺圣达
中西文化交流史
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 叶志良
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 石云涛13
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
——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 尹文涓14
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 卢明辉 李烨
中国文化在世界
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 段洁滨
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 吴泽霖
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黄俊杰
文学研究
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
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 刘静译
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
——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 宋耕

国际汉学9
汉学一家言
汉学与比较文学
汉学研究三题
汉学家专页
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
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
《光明之城》的讨论
《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
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
西方早期汉学
与北京的文学通信
中外文化交流史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
中国的马可•波罗
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
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
欧洲汉学史研究
欧洲的敦煌学研究
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
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
中国文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
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
语言类型学
汉语学习史研究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
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
CHINA 备考
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
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
附录
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
《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
《通报》第88卷要目
《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

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

汉学-家言
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
汉学家访谈录
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
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
汉学家专页
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
追思汉学家马汉茂
西方早期文学
广州葡囚书简
中西文化交流史
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
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
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
简论北京中法大学
欧美汉学史研究
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俄国汉学史
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
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
“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
墨子刻的儒学观
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华语官话语法》专题
《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
《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
《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
《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
汉学一家言
21世纪汉学展望
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汉学家专页
阿瑟•魏理年谱简编
马伯乐和戴密微
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
论桑原的中国学
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
《易经》西行
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
叶飞还有叶 人去更无人
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
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
西方早期汉字
上帝创造了中国
作者的话
中西文化交流史
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
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
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
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
中国哲学研究
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
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
伦理的意义
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
汉学史研究
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
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
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
汉学机构介绍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
汉学家访谈录
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
——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
书评与书介
入而能出 疑而求新
——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
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
——向钱存训先生请益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
《通报》第89卷要目
《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12辑
汉学-家言
汉学研究导论
汉学家专页
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
法国汉学家沙畹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
汉学家访谈录
巴斯蒂教授访谈录
入华传教士研究
开展清史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关于清代入华传 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
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
中西文化交流史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
——访谢和耐教授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
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
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
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宗教思想研究
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
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
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
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
——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
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掌握汉语的金钥匙
——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
《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
试论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得失
关于曹植〈七哀。及其晋乐所奏本
——并向桀溺先生请教
纪念冯至先生百年华诞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
——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
卡尔•雅斯贝尔斯与诗人冯至
汉学机构介绍
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及其中文系
书价与书评
《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
珍贵的俄中关系档案史料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二辑英文目录
《国际汉学》稿约
编后记
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近事》国际研讨会的通知
德语区汉学史国际研讨会邀请书

国际汉学:第13辑

汉学一家言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嬗变………阎纯德
汉学家专页
我的汉学之路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 著 张振辉译
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 (俄)C.п.齐赫文斯基著柳若梅译
汉学家访谈录
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访谈录 张西平
德国汉学研究
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历史、问题与展望 (德)马汉茂 著廖天琪译
中国学学术的创立——科学文化史一瞥 (德)许翰为 著 周克骏 译
德国汉学和语言学的分裂关系 (德)贾 晦 著 史笑艳译
入华传教士研究 韩国英——中国最后的索隐派 (丹麦)龙伯格 著 高建惠 译
“索隐”: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 刘耘华
中国历史研究
新疆馆藏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档案及其文献价值评述 田卫疆
古代中印陆路交通史研究百年回顾聂静洁(86)
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 (美)艾安迪 著 杨 英 译
中国语言研究 中国文字系世界原初文字?
——19世纪及此前的西方汉字与汉语研究 (挪威)何莫邪 著 陈 怡 译
图像与文字——汉字是以何种方式而成为象征符号的? (德)陶德文 著 李雪涛 译
《小学菁华》序 徐梵澄 著 孙波 译
明清时期对“Element”一词的翻译 陈万成
西藏学•蒙古学•敦煌学研究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沈卫荣
法国学者对敦煌文本的研究与谢和耐教授的贡献 耿异
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对《元朝秘史》的译注 陈开科
海外汉学机构介绍
挪威汉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张方
书介与书评
论索隐派伪书《论语辨》及学问分际的问题 李淳玲
“我热爱这个国家”
——读雅罗斯拉夫•普实克《中国——我的姐妹》 唐利群

国际汉学(第14辑) 本书目录
特别关注
季羡林寄语汉学研究和北外汉学中心
《国际汉学》编辑部各位同仁和任继愈主编在一起
汉学—家言
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
世界观•科学•社会:对批判性汉学的思考
海外汉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化阐释
汉学家访谈录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访谈录
汉学家专页
法国汉学家苏远鸣
汉学史研究
19世纪末至今的捷克汉学史
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江南传道员何世贞及其《崇正必辩》
西洋馆字巧历匠心——纪念南堂创建400周年
1918一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的传教过程初探
欧德理的汉学研究
中国文化在西方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中国艺术热潮
孔子在魏玛
波兰人17—20世纪在向欧洲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中的贡献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研究
明代中西关系汉文史料的发掘与利用
西班牙、菲律宾、墨西哥及葡萄牙所藏早期台湾史料概况
中国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
明清来华耶稣会土与中国道教文化
利玛窦对中国佛教的认识
艾尔曼与美国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国古代的猪
中国历史研究
楚国、齐国和晋国中央政府的结构比较
俄罗斯汉学家潘克甫与蒙学、汉学和佛学
书介与书评
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史》
汉学研究动态
200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学术会议综述
汉学机构介绍
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社会及政治科学学院的中国研究中心
《国际汉学》第1-14辑总目录

国际汉学•第15辑

特别关注 任继愈、汤一介、乐黛云在“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汉学一家言
北外的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作为汉学研究的西方中国游记
传教士与欧美汉学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通往基督教文学的桥梁:丁韪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汉学文献研究
福建师大图书馆馆藏英文中国基督教史珍善本书目提要(一)
抗战期间(1937-1945)中国后方的学术研究
欧美汉学史研究
18世纪俄罗斯汉学概说
米列斯库与中罗文学关系
德国汉学的滥觞及其在19、20世纪之交的发展
汉学家访谈录 中国情铸五十秋——汉学家高利克访谈录
中国文化在世界
欧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与利用
中意文化年
卫匡国的《中国文法》
意大利汉学:从1945年至今
17世纪耶稣会士著作中的地名在中国的传播
汉学家专页
高本汉和他的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
内山知也的隋唐小说研究
书评与书介
论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传》
深邃谨严精当新颖——读钱林森的《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译《(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西方对话》感言
形式的张力——读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爿
汉学机构介绍与动态
德国汉学协会介绍
美国亚洲学会年会在旧金山召开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五辑英文目录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16辑
目录
汉学一家言
文化自觉与国际汉学新发展的一点思考
欧美汉学史
法国专业汉学的兴起
国学与汉学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学者与《华裔学志》
艾约瑟编译的欧洲史与晚清史学叙事结构的转变
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
俄罗斯中国文化年专栏
车连义及其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与研究
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俄罗斯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
马礼逊研究
马礼逊史料举隅
马礼逊的南洋之行
马礼逊、米怜和麦都思——新教在华传播的三位先驱
中国学术研究
中国墙壁装饰纸的历史简述
近代诗律的梵文来源(上)
近体诗律的梵文来源(下)
《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姜别利及《姜别利文库》
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介绍
汉学家访谈录
一位瑞士汉学家眼中的德国汉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冯铁教授
中西文化交流史
研究近代中国宗教人士的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书评与书介
在刚性史料中寻找软性的情感——读《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
汉学机构介绍与动态
暨南大学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简介
华裔学志丛书《耶稣基督的中国面孔》第三卷下出版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英文目录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