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全25册)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全25册)高清电子版

作    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卢经,韩永福主编 著

出 版 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 2008-01

格式:PDF高清                                   容量:1.93GB

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全25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线装书局 2008.01)
本档案汇编所涉及的所有文献都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开发布,目录以清中央部院卿寺堂司为序,按签注人职官人名排列。该书将原书签议页、签折、签册按原大影印出版,并附内容索引。
现存200余书部书中签注意见的共523人, 包括大学士,内阁学士,各部院尚书、侍郎,总理衙门、理藩院官员,都察院都御史、御史、翰林院侍讲、编修,国子监祭酒、司业、学正、助教。步军统领衙门、京城巡捕营官员,顺天府府尹及所属知州、知县、同知等。这些人当中,有顽固反对变法的,也有拥护支持变法的。他们通过对《校邠庐抗议》一书的评议,在一定程度表明了对变法维新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记录了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官僚的思想状况,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在咸丰十一年(1861)写成的一部政论书。全书四十七篇,八万余字,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在官吏史治、教育科学、财赋税收、水利建设、军事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作者分析其成因,引经据典,援引“西学”内容,阐述自己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的看法。书成之后,曾抄录若干副本,在一部分对“洋务”感兴趣的士大夫中间传抄和阅读。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冯桂芬病逝,李鸿章为其撰写墓志铭。光绪二年(1876年)《校邠庐抗议》刊行,左宗棠应其家人之邀, 亲自为冯作传。光绪十五年(1889年),帝师翁同龢把这本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深感书中所论“最切时要”, 并将其中与时政有关的各篇抄录成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 中华民族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翁同龢欲辅翼光绪筹谋新政, 冀匡时变,并以帝师身份访问康有为,商议变法事宜。及至百日维新高潮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光绪皇帝下旨:“将《校邠庐抗议》印刷一千部交军机处”。六月十四日,书印好后发给各部院卿堂司各官签注意见和加以评论。文献资料记载了这件事。但这些官员有多少签议了意见,签议的意见是什么,并不为人知。这些签议共200余部,463册。原书每部二册,现存的只有一册。每册封面右下方贴有黄签,楷书标明签议人官职和姓名等字样,有的是一人签议,有的是同衙门多人合议。另外,还有的人另折(册)发表意见。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著《校邠庐抗议》。卒年六十六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
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

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又参加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显志堂集序》)。

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工书法,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冯桂芬后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现辟有”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