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山左诗鈔六十卷(12冊)高清原版古籍
作者:(清)盧見曾篹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刊本
地方诗总集。六十卷。清卢见曾撰。“山左”即山东,与今山东省疆域大致相同。卢氏自序云:“国初诗学之盛,其盛于山左。渔洋(王士禛)以实大声宏之学,为海内执骚坛牛耳垂五十馀年。同时若宋荔裳(琬)、赵清止(进美)、高念东(珩)、田山薑(雯)、渔洋之兄西樵(王士禄)、清止之从孙秋谷(赵执信),咸各先登树帜,衣被海内。”清初诗歌创作繁荣,主要表现在山东与江浙地区。江浙著名诗人多为明末遗民,或虽勉强出仕新朝而颇怀贰心之人;《国朝山左诗抄》共60卷,收入诗人536余位,诗作5900余首。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纪晓岚长女嫁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昀因漏言获谴,戍乌鲁木齐。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泄,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升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 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国朝山左诗抄》共60卷,收入诗人536余位,诗作5900余首。
按地域分收录诗人最多的州县有:德州49人,掖县44人,诸城35人,益都(今青州)35人,曲阜30人。仅收录1人的县18个。按单人数量计算,收入诗篇最多的诗人有:王渔洋独占15、16、17三卷,收入诗作近500首,占全书的1/10:赵执信占36和37卷的大半,共收入154首;高珩独占一卷,有诗15首;其次是田雯,收诗127首:冯廷櫆,收诗127首。
从德州区域来看,收入德州作品的诗人50名,约占1/10;诗作912首,约占全书的1/7。从单人数量来看,除田雯被收录127首、冯廷櫆被收入127首外,田霡 被收入诗作107首;卢世傕,85首;谢重辉,81首;田同之,66首;卢道悦,58首;田雯之母田张氏,30首。
从家族视角看,德州区域收录有田氏和卢氏2个家族。其中,田氏家族被收入诗人7位,诗作345首;卢氏家族被收入诗人5位,诗作151首。
《国朝山左诗抄》收入诗人与诗作的原则是:“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莫不必载”,达到“各存本色”,不拘一格。该书的排列规则为:沿袭元好问《中州集》的体例,先为诗人作传,然后排列诗作。
《国朝山左诗抄》的特点有:一是收录人物齐全;二是收录诗人的诗歌带有典型性,能够反映被收录者的诗歌特点和真实水平;三是注重诗人生平事迹的可靠性。正如卢见曾本人所说,为诗人作传,以诗人生平事迹的可靠性为要旨,“以行实居先,逸事次之,见闻最确而书无可征者,以案语附后”。
卢见曾编纂《国朝山左诗抄》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想要通过“备一代之诗史,以昭我圣朝风雅之盛在”,借保存山东一地诗歌文献,显示清代尤其是山东诗歌繁荣,以鉴盛世。同时也为了教化后人,学习前代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用以观风俗、知得失、备考证。《国朝山左诗钞》的编成,无疑是山东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幸事。
目录: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1.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2.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3.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4.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5.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6.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7.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8.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09.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10.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11.pdf
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 盧見曾篹 清乾隆戊寅(23年)[1758]盧見曾雅雨堂刻本12册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