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20册全)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20册全)高清电子版

书名: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作者:司马迁张文虎整理,金陵书局刊                      年    代:清同治刊格式:PDF高清                                      容量:4.62GB

张文虎校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清同治九年(1870 年)金陵书局刊,此刻本历时四年之久,方以刊行,此本张氏博取宋、元、明诸善本汇校汇考,又采择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钱大听《史记考异》等书成果,详为校勘,考其异同,精审采择,世称善本。张文虎,清晚期著名学者,以校勘《史记》而闻明,由其校刊金陵局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历来《史记》最善之本,后中华书局即据以出版标点本,一代名刻,为世人所宝。今此名刻以初印贡使皇家朝廷重臣名士之本出现,较比巨大开本还要宽大的多,实乃善上之善本也,而愈显其珍矣。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此本1959 年初版,分为十册,现已多次重印,点校本以此金陵书局张文虎校本为底本,张文虎(1808-1885年),字孟彪,又字啸山,自号天目山樵,江苏 汇人。贡生。嗜古博览,不求闻达。于名物、训诂、六书、音韵、乐律、中西算朮皆研究深造(他亲自到英国有名学者艾约瑟和伟烈力处请教、质疑,艾、传对文虎渊博的数理知识和见解者深为敬佩,认为是外国专家所不及。),尤深校勘之学。馆金山钱熙祚家三十年,所校凡数百种,皆被推崇善本。曾国藩曾以“大江南北惟此一人”为赞,同治初(公元1862年)金陵书局初开,曾国藩筹办金陵书局时便力邀他入局,保候选训导,主校席十三年,所校诸书为时人所推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这部金陵局本官板善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于同治朝刊行的。张文虎在南京校勘诸史书长达十年,今日中华书局版《史记》,就是以他的这部校本为底本。同时,这部善本也是研究曾国藩与金陵书局的重要资料,张文虎与曾国藩的公子曾纪泽、曾纪鸿也过往甚密,曾纪泽、曾纪鸿视张文虎为父兄,张对他们的批评有时很不客气,除曾国藩外,先后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马新贻等人对张文虎也是礼遇有加,关系却远不如曾国藩那般密切,史记版本甚多,史文及注文往往各本大有出入。历代校刊家不用比较古的如黄善夫本,也不用一本万金的皇家藏本,而用清朝同治年间这部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简称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分段标点,因为这是一个历代史记最为完善的本子,也是为历代学者最为推崇的本子,是当今不可多《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
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史记》的重大发明是:同时记录了各家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场和看法,故《史记》各篇中对同一事件记录看法颇有矛盾之处,而这正是《史记》的特点。可谓“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 》、《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 (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书目: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8.pdf 257.9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5.pdf 215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8.pdf 258.4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4.pdf 237.1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6.pdf 248.8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6.pdf 199.5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4.pdf 195.1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5.pdf 290.4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9.pdf 218.5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pdf 295.6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1.pdf 247.4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20.pdf 233.7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7.pdf 186.2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0.pdf 231.5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3.pdf 211.7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3.pdf 229.8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2.pdf 241.1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7.pdf 263.9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2.pdf 205.5M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19.pdf 247.4M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