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志(30卷31册)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中国戏曲志(30卷31册)高清电子版

名: 中国戏曲志                 作者: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丛书名称: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出版机构: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7

格式:PDF高清                            容量:2.48GB

《中国戏曲志》是一部规模庞大、极富民族特色、具有戏曲百科全书性质的戏曲志书,这在中国戏曲研究史上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在近百年来戏曲类著作的编撰中,规模、意义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古本戏曲丛刊》一种,这两套规模宏大的著作可称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史上的双璧。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史的发展演进实际,对这一大型志书的编撰情况及重要价值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中国戏曲志》是众多戏曲工作者合力打造,多年苦心经营的心血结晶,其编撰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准确的说,应该是十数年磨一剑。它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1983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发起并牵头组织立项,由著名戏曲史家张庚担任主任委员,马彦祥、郭汉城、刘厚生等担任副主任委员,组成编辑委员会,负责领导全书的编纂工作。编纂该书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记录、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戏曲资料,集中建国以来戏曲历史及理论调查研究的成果,反映戏曲改革工作的成就、繁荣社会主义戏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物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的通知》)。显然,这是一项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其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也是必然的。从20世纪中国戏曲发展演进的实际来看,这项工程的展开无疑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戏曲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影响,以其积累上千年的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拥有一份戏曲文化的全记录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基础事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是一件必须早做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的戏曲工作者是有深刻教训的。在建国之初,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戏曲工作者曾进行过规模庞大的戏曲普查工作,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有一定的偏差,政治干预过多,缺少对民间文化的足够重视和尊重,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剧本的意识形态色彩,将许多民间戏曲形式如傩戏、目连戏等排斥在外;对不少剧目依照现代人的观念,妄加改动,失去作品的原貌;对戏曲剧本之外的戏曲文物、戏曲建筑等重视不够。文革期间,戏曲更是受到空前惨烈的严重摧残,造成演员、观众的断层,大量戏曲文物遭到破坏,这一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仍可以看到。进入新时期后,百废待兴,进行戏曲普查,编撰大型戏曲志书同时也就具有一种抢救戏曲文化的特殊意义。
总的来看,《中国戏曲志》的编撰出版既是对建国以来全国戏曲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全国戏曲研究力量的一次大检阅。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该书由30卷地方卷组成,每卷平均字数15-50万字左右,全书共3000余万字,1500多张图片,囊括剧种394个,剧目5318个,演出场所1832处,戏曲文物古迹730处,报刊专著1584种和4220位戏曲人物,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戏曲发展情况。就已经出版的各卷来说,内容丰富,收罗完备,涉及到戏曲的各个方面。每卷体例统一,分综述、图表、志略和传记4大部类组成,每个部类又分若干分类,如图表包括大事年表、剧种表,志略分剧种、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等,有不少内容是先前戏曲研究所未曾涉及的。其次,该书的编纂调动了全国文化系统的全部戏曲研究力量。除成立全国性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外,各地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编委会,主持各个地方卷的编纂,由于组织严密,措施得力,编纂工作一直伸展到县乡基层,确保了全书资料的全面丰富和可靠。同时,各地文化部门拨出专款,从资金上保证了全部工作的顺利完成。
这套大型志书的特色十分鲜明。首先,全书内容收录和编排方式富有民族特色。它借鉴了中国地方志的编纂经验和形式,并大胆进行创新。古代地方志书一般不收戏曲,更不会有专志记载,只能说是偶尔涉及。显然,该书的编纂填补了地方史志的这一空白,这种以志成书的方式既是对地方志这种民族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所发展。该书根据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对方志进行改造,使这一形式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显现时代精神,比如其著录的不少类目都是古代方志所无的。整套丛书兼具资料汇编和戏曲史著的特点。其次,该书有不少内容为首次涉及,大大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戏曲历来不受重视,不少珍贵的资料未能得到完好的保存和整理,该书对这类戏曲十分重视,发掘记录了不少新的材料,比如西藏、青海、甘肃卷等卷收入了藏戏的8大传统剧本,为研究藏戏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如戏曲机构、演出习俗、谚语口诀、佚闻传说等内容,也都是为研究者所忽略的(参见余从、若邻《戏曲科研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丛书》,载《戏曲研究》第1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戏曲志》的编纂是戏曲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的出版对戏曲研究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可以想见的。就戏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而言,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国各个地区戏曲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戏曲史料,其中有不少是新发掘的材料,为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该书将资料的收集放在首位,强调编纂者亲自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各地都曾组织专人进行了大量的戏曲史料普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山西发现的大量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遗址、《礼节传薄》抄本、安徽发现的《目连救母》刻本和作者郑之珍的墓地、家谱、河南发现的清梆子戏剧本《弥勒笑》等。再者,该书的编纂工作组织完备严密,态度认真细致,原计划7年时间完成,后来竟用了一倍多的时间。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既保证了全书的质量,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戏曲研究力量,有不少人正是经过这次编纂工作走上戏曲研究的道路。
除已经公开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全书之外,各地编委会为配合志书的编写,还编纂了不少地方性的戏曲刊物以及地方性的戏曲志、戏曲资料汇编,收录了编纂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戏曲史料。这些丰富的戏曲史料因其琐碎和详细,限于字数和篇幅,有很多内容未能收进各地的分卷中,但它们对不断深化、系统的戏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地方戏曲志和史料汇编有一些已公开出版,如《杭州市戏曲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大连市戏曲志》(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密县戏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丹东市戏曲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等,更多的则系内部印刷,印量很少,外间不易看到,而且一直未能得到公开刊布的机会。这样,这些凝结着大量戏曲工作者心血的戏曲史料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在《中国戏曲志》的基础上,将这一工作继续做下去,将这些内部资料成套编印,公开发行,当能为戏曲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戏曲志 29卷30册:
中国戏曲志 安徽卷_12444623
中国戏曲志 北京卷(上)_12444610
中国戏曲志 北京卷(下)_12444622
中国戏曲志 福建卷_12444614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_12444607
中国戏曲志 广东卷_12444621
中国戏曲志 广西卷_12444629
中国戏曲志 贵州卷_12444606
中国戏曲志 海南卷_12444630
中国戏曲志 河北卷_12444604
中国戏曲志 河南卷_12444627
中国戏曲志 黑龙江卷_12444620
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_12444611
中国戏曲志 湖南卷_12444619
中国戏曲志 吉林卷_12444618
中国戏曲志 江苏卷_12444612
中国戏曲志 辽宁卷_12444625
中国戏曲志 内蒙古卷_12444609
中国戏曲志 宁夏卷_12444613
中国戏曲志 青海卷_12444605
中国戏曲志 山东卷_12444615
中国戏曲志 山西卷_12444603
中国戏曲志 陕西卷_12444631
中国戏曲志 上海卷_12444616
中国戏曲志 四川卷_12444624
中国戏曲志 天津卷_12444608
中国戏曲志 西藏卷_12444632
中国戏曲志 新疆卷_12444602
中国戏曲志 云南卷_12444628
中国戏曲志 浙江卷_12444626

Author: guji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