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恕斋日记(全十八册)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求恕斋日记(全十八册)高清电子版

作者: 刘承幹 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9

格式:PDF高清                            容量:4.30GB

本书系二十世纪著名藏书家刘承幹之日记原稿影印本。日记稿本原藏刘氏上海寓所,身后散出,今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及复旦大学图书馆。该《日记》记事始自清光绪二十六年,迄于一九六二年,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三年日记详细记录了反映刘承幹及其家族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洪流中之特殊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发展轨迹,堪称刘承干为后世遗留之又一贡献。此次将其全部影印出版,必将为近代经济史、家族史、文化史、藏书史等研究提供大量原始记录。

《求恕斋日记》(下简称《日记》)十八册,系二十世纪著名藏书家刘承干之日记原稿影印本。《日记》记事始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迄于一九六二年,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三年。日记稿本原藏刘氏上海寓所,身后散出,今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及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凡五十一册,起清宣统二年(1910),迄一九六〇年。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四册,分别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五八年各一册,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合一册。

《日记》原稿之稿纸分为两种:一为“求恕斋”稿纸,分别以绿、红、蓝、黑色刷印,每半叶十行,四边双栏,单鱼尾,版心下镌“求恕斋”。如自“庚戌”至“丁卯”十八年二十一册,均用此类稿纸。另一为“嘉业堂”稿纸,以蓝、黑色刷印,每半叶十一行,左右双栏,右栏外上方镌“吴兴刘氏嘉业堂钞本”。如自“戊辰”至“庚子”三十二年三十册,均用此类稿纸。《日记》书写,细审笔迹有多种。现知早年及晚期,多由刘承干亲自书写。二十、三十年代,则出于秘书代笔者居多。
作为一部近代名人日记,《日记》不仅因其纪年跨越一甲子,自二十世纪初以至六十年代迄未间断,整体影印,弥足珍贵,更因其视角独特,记录详尽,真实反映刘承干及其家族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洪流中之特殊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发展轨迹,堪称刘承干为后世遗留之又一贡献。《日记》影印面世,为近代经济史、家族史、文化史、藏书史等研究提供大量原始记录,学者深入考察,用心爬梳,必能产生无可限量之研究成果。兹据《日记》所载,参考相关数据,钩稽刘承干及其家族事迹如次。
吴兴刘氏家族之兴起,与其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有关。湖州地处太湖西岸、杭嘉湖平原北部,负山面湖,北邻皖南,东接苏南,素称江南鱼米之乡。境内水网密布,舟楫之利,通江达海,京杭大运河亦经湖州北上,又为徽、浙、苏三省物产财货之交汇地。明清以还,太湖流域江苏境内之苏州、松江、常州,及浙西之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夙为封建国家财政税收之主要供给地。湖州素以盛产丝绸著称,茧丝产量冠于江浙,世称“湖丝”、“湖绸”。南浔镇位于湖州东南,枕河濒湖,交通发达,工商繁荣,居民多以缫丝为业,商人亦以丝绸贸易致富,被称为湖州首富之区。十九世纪后半叶五口通商,上海对外贸易兴起,成为东南进出口物资之集散地,并辐射其周边地区。南浔镇之传统生丝收购加工业,成为经由上海出口欧洲之重要资源。本地固有之工商传统,海外贸易之巨额利润,促使南浔丝行林立,涌现大量从事丝绸贸易之商户。至今南浔民间仍流传之“四象八牛七十二条狗”谣谚,即为当年因贸丝而致富之大家富户“排名榜”。刘氏家族,即为其中“四象”之一,据称曾拥有千万银两以上资产。
刘氏家族之发迹,始于刘承干之祖父刘镛(1826-1899)。镛字贯经,原籍浙江上虞,清康熙间五世祖迁徙湖州,世居乌程县南浔镇(今属浙江湖州市)。刘镛出身贫寒,少为绵绸布坊学徒。后以薄资自设丝行,因头脑灵敏,生性坚毅,因时乘利,白手起家,创下上千万资产。以丝业致富以后,刘镛又多方投资,从事盐务、茶业、典当、垦牧、房产等经营,获利丰厚。年逾三十即成为巨富之刘镛,深谙世事盈亏循环之理,故自奉甚俭,治家严谨,并具乐善好施之风。清咸丰四年,刘镛由国学生遵筹饷例报捐国子监典簿。十一年,又由国子监典簿报捐蓝翎光禄寺署正。同治五年,于甘黔皖统捐案内捐升花翎员外郎。六年,再以海运劳绩保加四品衔。近代名人张謇为刘镛作《墓志铭》,誉其与杭州胡雪岩、宁波叶澄衷,俱为同光间“东南商富最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又称其富而不骄,能教育儿孙读书仕进,为胡、叶后人所不及。镛子四人:长子安澜,附贡生,捐工部郎中;锦藻,光绪十四年举人,二十年进士,官工部郎中;三子安泩,廪贡生,捐候选直隶州知州;四子安溥,国学生,捐候选分省同知。由商而仕,成为湖州旺族。至刘承干出生,父祖对其读书成名,尤寄厚望。
刘承干之本生父刘锦藻(1862–1934),原名安江,字澄如,号橙墅,晚号坚匏盦。光绪二十年成进士后,以郎中签分工部都水司行走,受命劝募直隶赈捐,旋以父丧去官。二十七年,因捐家财助陜赈,钦加三品衔,特命以五品京堂候补。三十一年,浙江筑路风潮中,奏派沪杭铁路副总理,佐汤寿潜维护路权。未久,又出任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总办。宣统二年,以奏咨刘氏义庄立案,御赐“承先睦族”匾额。随任崇陵工程处监修,工竣,御赐“令裕衍蔓”匾额。辛亥后,锦藻寓居上海,与诸遗老同效忠于溥仪小朝廷,并致力于编纂《皇朝续文献通考》,成书四百卷,记录清乾隆以至宣统朝之典章制度,即今传《十通》之一。民国九年书成进呈,溥仪特赏内阁侍读学士。民国二十三年卒于沪寓,年七十三。所著有《新政附考》、《坚匏盦集》、《南浔备志》、《陆放翁年谱》、《吴兴刘氏支谱》等。锦藻继其父业,曾经营蚕丝、盐务、垦牧、金融等实业。经商之余,亦热心本族及乡梓公益活动。曾于南浔兴建义仓,贮谷救灾。又订定条规,创立刘氏义庄,兴办义学,支助本族贫寒儿童免费入学。承干因嗣父早逝,成人后交游出处,受锦藻之影响为多。
刘承干之嗣父刘安澜(1857–1885),字观伯,号紫回。咸丰七年生。同治十一年,补县学生,附贡生。光绪五年报捐工部郎中,虞衡司行走。十一年,与弟锦藻同至杭州赴乡试,未及入闱,以急病亡故,无嗣。宣统二年,以其迭次捐资助赈,追赠“乐善好施”坊额。安澜生前好诗,有志著述,所著有《葭洲书屋诗集》一卷,并纂辑《国朝诗萃》。《国朝诗萃》博采清人诗集,汇选自清初至同光间各家诗作,临殁尚未写定,民国间由承干增续。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室名有嘉业堂、求恕斋、留余草堂等,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承干原为锦藻长子,因伯父安澜早逝无后,四岁时遵祖父之命,过继为长房之子,成为刘家之承重孙。光绪二十五年刘镛去世,十八岁之承干兼祧两房,成为刘家首位继承人,从此坐拥厚赀,富极一时。承干清末求学乡里,曾就读于浔溪书院。年二十,补县学生,以优行附贡生。辛亥革命发生,清帝逊位,承干时年三十,此前虽因历次捐金助赈,累奖分部郎中,特赏四品卿衔、三品卿衔,其实并未正式出仕清朝,但以家世及交游之故,仍以遗少自命,随其父锦藻与南北诸遗老密切交往,效忠逊帝溥仪,并终其一生坚持守旧立场。
据《日记》记载,刘承干于民国间有以下活动:民国三年,以报效清德宗崇陵种树经费,获溥仪赏给“钦若嘉业”匾额,此即刘氏藏书楼名“嘉业堂”之来历。民国六年,因进呈与章梫合纂之《纶旅金鉴》及所刻书籍,获赏“抗心希古”匾额。后以德宗实录馆报效,赏二品顶戴、内务府卿衔;以宗人府工厂报效,晋头品顶戴。民国十年溥仪大婚,承干代表南方遗臣,自沪北上觐贺献礼,获赏御用金盒银杯、“金声玉色”匾额,及“福”、“寿”字,并获溥仪于养心殿召见二次。在京期间,承干前往崇陵拜谒,因见陵树土木毁损,自愿与父锦藻同任补种缮葺之资,耗银二万余两。旋奉派承修事宜,特擢内务府卿,赏菊花立轴。又以进呈嘉业堂所刻书,获赏御笔“七略远承都水学,百城高拥弁山居”对联,此联今仍悬挂嘉业堂正厅。民国十七年东陵被盗,承干又进贡修陵银两,获赏“世有令名”匾额、御用佩玉四件。又以进呈嘉业堂所刻书,再蒙赏磁盆花瓶。民国二十年,承干五十岁生日,溥仪赏给“规荚榘谟”匾额。伪满洲国僭立,承干从南方具疏向溥仪请安。次年溥仪三十岁生日,承干又奉书籍方物,出关至长春祝寿,并进言“敬天法祖”。惓惓愚忠,深获溥仪赏识。承干六十岁生日时,又获溥仪“圭璋令望”之褒。抗战结束后,听闻被苏军拘留于西伯利亚之溥仪将遭“引渡”,承干曾会集诸遗老谋议上书营救。此外,民国初陈焕章等成立孔教会,创办《孔教会杂志》,清史馆修《清史稿》,伪满时重印清列朝实录,承干亦均献款资助,不遗余力。
刘承干家饶资财,为人慷慨,与前清遗老及朋辈交往,能随时周济穷病,急人之难,夙以忠厚著称。自谓“尝镌小印,曰‘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每诏儿子世炽等以立品为重,谓有品无学,尚不失为乡党自好者,反是则所学适以济其恶”(《嘉业老人八十自叙》)。《日记》中记其历年与师友亲朋交往,岁时存问,贺寿祝婚,恤孤吊亡,视病赠药之事,几乎无旬无之。与其往还密切见于《日记》者,如梁鼎芬、沈曾植、劳乃宣、郑孝胥、王秉恩、缪荃孙、许溎祥、杨钟羲、陈夔龙、褚德彝、罗振玉、吴庆坻、李之鼎、冯煦、汪钟霖、孙德谦、叶昌炽、郑文焯、朱祖谋、章梫、喻长霖、曹元忠、唐晏、况周颐、吴士鉴、黄孝纾、胡思敬、王季烈、朱学程、张尔田、董康、章钰等,均清末至民国时期名流,《日记》中所载各家文章议论、撰着校勘、藏书刻书等活动,多可与其他记录相印证,足补史料之空阙。
刘承干受父祖行善积德之风影响,亦能轻财好施,热心慈善事业,遇事慷慨解囊,如曾于西湖岳坟设立义冢,掩埋无主棺槥骨坛;于家乡南浔设立育婴堂,捐万金为之倡;又斥资扩建屋宇,设保婴会,增雇乳媪,凡贫妇乳婴者月饩之;同乡陆树藩于苏州设苦儿院收养难童,承干亦积极输款,每岁或至万金,历二十余年不替。冯煦设“义振会”于上海,承干亦任董事,每遇兵荒水旱,则输粟泛舟,始终不渝;同乡周庆云建历代两浙词人祠堂于杭州西溪,承干则捐田二十亩,以为香火之资。凡此,均可见其热心公益,富而好礼,行事谨遵儒家传统道德规范。
作为近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毕生行事中最足述者,乃其于清末民初,凭借雄厚财力,网罗江浙私家藏书,建造嘉业藏书楼,并延揽通儒宿学,整理校勘,刊刻《求恕斋丛书》、《嘉业堂丛书》、《留余草堂丛书》等,并编纂《嘉业堂藏书目录》、《嘉业堂藏书志》,于新旧文化转型之时,为保存流播传统典籍所作之贡献。《日记》中对嘉业堂藏书之收集鉴定、整理编目、刊刻印行等,均有详细记载,属嘉业堂藏书研究之可靠史料。
嘉业堂藏书之积聚,始于清宣统间。刘承干自述其藏书原委云:“溯自宣统庚戌,开南洋劝业会于金陵,瓌货骈集,人争趋之。余独徒步状元境各书肆,徧览群书,兼两载归。越日,书贾携书来售者踵至。自是有志聚书。踰年辛亥,武汉告急,烽燧达于江左,余避居淞滨。四方衣冠旧族,避兵而来者日益多,遂为中原文献所聚。如甬东卢氏之抱经楼、独山莫氏之影山草堂、仁和朱氏之结一庐、丰顺丁氏之持静斋、太仓缪氏之东仓书库,皆积累世之甄录,为精英所钟聚,以世变之日亟,人方驰骛于所谓新说者而土苴旧学,虑仓卒不可保,而为余之所好也,遂举而委贾焉。而江阴缪艺风参议、诸暨孙问清太史,亦各以宋元精椠,取值畀余。论者或喜书之得所归,余亦幸其适会其时,如众派之分流而总汇于兹楼,以偿夙愿。都计所得约六十万卷,费踰三十万。”(《嘉业藏书楼记》)
据《日记》记载,民国初年,嘉业堂藏书进入急剧增长期。其时上海为东南旧家世族麕集之地,书业兴旺,遭逢鼎革,家道中落之家,以生计维艰,遂纷纷以“藏书易米”,刘承干乘势因时,大举收罗,使嘉业堂藏书之数量与质量迅速增长。嘉业堂藏书之形成,系汇聚卢氏抱经楼、莫氏影山草堂、朱氏结一庐、丁氏持静斋、缪氏东仓书库、缪氏艺风堂、顾氏艺海楼、湘阴郭调元等家散出之藏书。嘉业堂主人收罗故家文献,与其观念上之“遗民”情结相关。辛亥以后,承干将藏书及交游,均视为“故国之思”之表现。承干藏书之迅速积聚,不仅因遭逢图书聚散之良机,亦因获得同时学者之指导。承干移居沪上后,随其父锦藻交游,获识缪荃孙、叶昌炽、沈曾植、朱孝臧、况周颐、杨钟羲、冯煦诸老辈,诗酒谭燕,岁时往来,折简请教,获益良多。诸老辈或为其鉴定版刻,或以自家藏书让售,令承干左右逢源,多获善本。其中缪荃孙、叶昌炽等为其主持鉴定,所起作用尤大。专家指导以外,承干又得书商之配合。其时经常为嘉业堂送书之书友,有苏州柳蓉村、北方李紫东、扬州李长春、杭州朱甸丞等。承干出身商家,并无轻视生意人之偏见,加以宅心仁厚,凡书贾挟书前来,多不愿令其失望,故能多得书贾效劳。承干与博古斋主人柳蓉村交谊尤厚,曾称柳氏为前代钱听默一流人物。
嘉业堂藏书除价购以外,又重钞书。所钞之书多篇帙繁巨,质量精审,不惜巨资,为人所难。如著名之清代历朝《实录》写本,清国史馆《国史》稿本等,均为数千卷之巨帙,原先深藏于清宫,外人无由窥见,民国初清史馆成立,始从原国史馆调出,作为纂修清史之史料。其后清史馆经费不敷,修史事屡次中顿,进展迟缓,经承干向清史馆提供经费资助,得度难关。作为报偿,由清史馆在京组织人手,前后花费八年,于清史馆结束前,将两书完整钞出。
二十年代之嘉业堂藏书,已形成如下特色:一、宋元本,其中宋本七十七种、元本七十八种(张崟《嘉业堂观书记》称宋本完真三十八种,元本完真六十八种)。二、明刊本二千种,为嘉业堂藏书精华,其中明人集部约六百余种,多属《四库》未收,如范钦《天一阁集》,为存世孤本。集部以外,史部之明刊精本亦为数不少。三、清刊本诗文集五千种,内多冷僻稀见之书。四、抄校本近二千种。其中如明抄《永乐大典》四十四册、明抄《实录》五百册、万斯同《明史列传稿》、查继佐《罪惟录》等,均为极宝贵史料。《宋会要》五百卷,亦系孤本。又承干出资数万元从北京抄得之清代各朝《实录》,及国史馆未刊之名臣列传二千多篇等,均珍贵异常。五、方志一千一百多种,其中含不少明刻本及孤本。承干于十数年间,得天时地利人和,积聚起如此丰富之古籍珍本,实为古今藏书史中所罕见。
据《日记》记载,至民国十年前后,嘉业堂藏书已初具规模,承干随即致力于建造藏书楼及编目整理。嘉业堂藏书初藏于刘氏沪寓,后因数量激增,不便部居,为谋妥善处置,遂决意于南浔建造“嘉业藏书楼”。藏书楼建筑始于民国十年冬,完成于十三年底。占地三十亩,楼高两层,前后两进,其风格中西合璧。楼内有室五十余间,取名“嘉业堂”、“求恕斋”、“宋四史斋”、“希古楼”、“藜光阁”等,分别部居,庋藏各类藏书。楼外建有园林,花木明秀,颇饶景观。承干曾两撰《嘉业藏书楼记》,历数其中之精心布置。
据《日记》记载,藏书楼落成后,承干即组织人手从事图书整理,编纂藏书目录。民国十四年初 ,其同乡周子美(1896–1998)受聘为藏书楼编目主任,助理为海门施韵秋先生。此外,书楼尚有职员数人、工友数人,协助整理图书,加盖藏书印章。周子美先生在施韵秋等人帮助下,至民国二十年,先后编成嘉业堂藏书目录多种。值得庆幸者,嘉业堂藏书虽已流散,而藏书目录仍存于世,今人可藉窥嘉业堂藏书盛况。除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嘉业堂书目多种钞本外,复旦大学图书馆现藏有承干自存之《嘉业藏书楼书目》、《续编》、《嘉业藏书楼善本书目》、《嘉业藏书楼钞本书目》、《嘉业藏书楼明刊本书目》及《嘉业藏书楼刻书目》、《嘉业堂藏书志》等,足以还原嘉业堂藏书之原貌。
《嘉业藏书楼书目》以外,承干又延请缪荃孙、傅增湘、吴昌绶及董康等学者,为其编纂《嘉业堂藏书志》。承干自述《藏书志》编纂原委云:“余席先人余庆,昧道瞢学,常愧无以自树立。涉世以后,每于暇日阅市,访求珍籍,遇之则斥橐金以购。其始也,不过姑自托于此,以蕲胜于无所用心耳。四十年来,由简而至巨,由约而至博,积累遂多,渐至不胜部居之烦。于是每获一书,必仿前人之例,撮其指归与夫源流所自,簿而录之。其尤罕异者,则更详其行款、板式、印记,以备与藏书家相质证。挽近博闻强识之彦,若艺风缪君,若藏园傅君,若诵芬董君,若松邻吴君,或为余创稿,或丹墨覆勘,或书问相榷,遂得所谓《嘉业堂藏书志》者十数帙,存于箧笥。诸君年辈皆在余前,相继下世,辍操觚者又屡易寒暑。后此所得为诸君所不及见者,则犹有待焉。……中更多故,余亦颠连,侵寻暮齿,大部皆以易米而耗散,不复可踪迹。其庋于南浔故里者,亦已献为公有。自是余历年一手所搜访、充栋所不能容者,不再萦系于心目。性又多忘,虽欲追记概略,补完此志,亦势所不能。自维谫劣,幸不为海内方闻所鄙,且以力任表扬先哲为有一节之长,忝窃虚誉,已逾涯分,其敢复沾沾矜其所获以重取戾?特以方今耆宿日就凋沦,往日友朋铅椠赏析之勤,不忍听其放坠。况夫文献征存,人皆有责。传曰:与其过而废也,无宁过而存之。则虽鳞爪不全,自珍敝帚, 或犹可后贤证古之一助耳”(《嘉业堂藏书志序》)。《嘉业堂藏书志》著录善本书一千七百余种,内含宋元刻本九十一种,明刻本八百四十一种,明活字本六种,稿本五十六种,明清钞本七百四十一种,楼藏善本,囊括无余。入录各书,除详记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藏印外,又迻录原书序跋题识,实为一部具有多种功用之善本书目。
《日记》不仅反映嘉业堂藏书之积聚,也记录其藏书之流散。嘉业堂以传统典籍为主之收藏活动,始于清末,经历二十余年发展,至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拥有仅次于南北诸大图书馆之古籍藏量。经历短暂辉煌后,其藏书事业随即衰落,楼藏图书之精华,相继流散。四十年代初,刘氏沪寓所藏图书大半售出。至五十年代初,南浔嘉业藏书楼及所藏图书、书版,由承干捐归浙江图书馆。此后,承干沪寓藏书之剩余,除让售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外,又零星售予南北书业。至八十年代初,《嘉业堂藏书目录》归于复旦图书馆,而《求恕斋日记》、《求恕斋函稿》、《求恕斋友朋书札》则归于上海图书馆。至此,嘉业堂藏书完成由私藏转为公藏之历史。嘉业堂藏书之急剧聚散,较之历史上私人藏书家“世守不替”之遗风,明显带有时代烙印,而刘承干对传统典籍之收集、传钞、保藏、编目、刻书等活动,至今仍具研究价值。
据《日记》记载,承干少长乡里,民国初移居于沪,其后每年还乡小住,并曾旅居苏州、杭州、青岛等地。其在沪居宅,建于今北京西路、泰兴路口,民国四年迁入。三十年代后,因经济状况变化,曾六次迁徙。五十年代后,家乡南浔及各地田产、沪上房产等均归公有,嘉业藏书楼及藏书亦捐归国家。因赖房产定息为生,沪寓剩余藏书陆续售去,以补家用。其时子女成长分居,起居由他人照料。暮年衰病,穷愁寂寥,仅三二友人稍稍过从。寓中所存仅《嘉业藏书楼书目》、《嘉业堂藏书志》稿本及日记、函稿数百册,摩挲自娱,百感萦怀,“回首自少而壮而老,心事寒灰,一切如梦幻泡影”。至1963年去世,年八十二。
刘承干虽以近代著名藏书家著称于世,同时又为清末民初活动于江浙之湖州富商代表,其父祖及家族成员所经营之商号、典当、钱庄、房地产、纺织、垦殖等业,清末已遍布浙西及苏南地区。民国初,家族产业移至上海,又有家族成员发展至海外。其家族之兴衰荣辱,可作为考察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之个案。承干因其经济地位及政治立场,亲历并参与清末民初以上海为中心之遗老政客、文人学士各种活动,可作为考察近代政治、文化变革之参考。承干作为家族长孙,长期主持南浔刘氏家庙祭祀、义庄管理等家族事务,可作为考察近世封建家族制度式微之样本。承干亲手创立之嘉业堂藏书、嘉业藏书楼及嘉业堂刻书事业,虽及身而结束,却为其赢得长久声誉,至今仍造福桑梓。
《日记》稿本,流传珍秘,收藏郑重,检阅不易,且分藏不同图书馆,今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合作,不惜巨费,复制底本,多年筹谋,终告成功。笔者廿载企盼,一旦成真,不禁为之欢欣鼓舞。化秘藏为公开,变稀见为易得,仁者用心,功德无量。不辞浅陋,聊赘芜言,用申感念,并志贺忱。
公元二零一六年六月吴格识于复旦园

求恕斋日记(18册) (0 folders, 18 files, 4.29 GB, 4.29 GB in total.)
求恕斋日记 第10册_14354954.pdf 249.42 MB
求恕斋日记 第11册_14354955.pdf 263.89 MB
求恕斋日记 第12册_14354956.pdf 267.59 MB
求恕斋日记 第13册_14354957.pdf 250.55 MB
求恕斋日记 第14册_14354958.pdf 252.21 MB
求恕斋日记 第15册_14354959.pdf 241.52 MB
求恕斋日记 第16册_14354960.pdf 222.41 MB
求恕斋日记 第17册_14354961.pdf 240.07 MB
求恕斋日记 第18册_14354962.pdf 232.83 MB
求恕斋日记 第1册_14354942.pdf 230.88 MB
求恕斋日记 第2册_14354943.pdf 233.27 MB
求恕斋日记 第3册_14354944.pdf 233.33 MB
求恕斋日记 第4册_14354945.pdf 238.99 MB
求恕斋日记 第5册_14354946.pdf 246.33 MB
求恕斋日记 第6册_14354947.pdf 242.25 MB
求恕斋日记 第7册_14354951.pdf 235.11 MB
求恕斋日记 第8册_14354952.pdf 250.61 MB
求恕斋日记 第9册_14354953.pdf 264.57 MB

Author: gujiziliao